晚清民國時期折扇的修復與還原——記無錫博物院藏近代秦寶瓚墨筆山水無款行書成扇的修復
出袂輕飏,拂膺涼飔:折扇的審美與功能
清趙翼所撰《陔馀叢考》中有對折扇的名稱由來及盛行時間的記載:“高江村《天祿識余》謂:今之折疊扇,初名聚頭扇,元時高麗始以充貢。明永樂間稍效為之,今則流傳浸廣,團扇廢矣。至于揮灑翰墨,則始于成化間云。《癸辛雜識》:倭人聚扇,用倭紙為之,雕木為骨,金銀花草為飾,并有作不肖之畫于其上者。《七修類稿》亦謂,成化初高麗貢至,朝命仿制以答,復書格言以賜群臣,民間遂效而為之。”①以上可見,明代是折扇進入發展、流行的時間節點,攜扇出行逐漸成為一種社會風尚,江南地區尤甚。
(明 仇英 清明上河圖 局部)
折扇主體由扇骨與扇面構成。扇骨材料多樣,竹、木為主,肩型有廟門肩、平肩、美人肩、無肩,頭型又分圓頭、方頭、花頭。明代文震亨《長物志》卷七載:“其骨以白竹、棕竹、烏木、紫白檀、湘妃、眉綠等為之,間有用牙及玳瑁者,有員頭、直根、絳環、結子、板板花諸式,素白金面,購求名筆圖寫,佳者價絕高。其匠作則有李昭、李贊、馬勛、蔣三、柳玉臺、沈少樓諸人,皆高手也。紙敝墨渝,不堪懷袖,別裝卷冊以供玩,相沿既久,習以成風,至稱為姑蘇人事。”② 扇面一般為紙扇面、絹扇面兩大類,其中紙扇面為素紙扇面、色紙扇面、金箋扇面等,絹扇面亦可分素絹、金(銀)絹、色絹三種。
折扇的初始作用即扇風納涼,后因明清文人畫家的推動,對折扇扇面進行書畫創作,再加之體型小巧,便于拿在手中把玩,使得折扇被賦予了一定程度上的藝術審美功能。此外,文人間又愛好以折扇互贈,折扇的社交屬性亦被凸顯。
折扇的修復與成扇的還原
一般對于折扇的修復,多將扇面正反兩面單獨托裱,并制成鏡片,亦或是立軸等其他形制,這種操作的優點是有利于后期的保管收納,但對折扇原本的形制是有所改變的,扇面和扇骨不再是一個整體,作為折扇整體的藝術形式是被打破的。故筆者在對本件折扇進行修復時,嘗試對已分離的扇面和扇骨進行分別修復,最后進行扇面的合扇及扇骨回穿,從而還原出該折扇的原本形態。
1、基于該折扇自身的考察
扇面正面為行書無款,反面作墨筆山水,落款“岐農”,即秦寶瓚。秦寶瓚, 1856-1928,字岐臣,改字岐農,以字行,號穉云、懶云、聵叟,無錫錫山秦氏家族秦臻第四子,乾嘉古文學名家秦瀛裔孫,附貢生,齋名晚紅軒。秦善詩文書畫,山水師倪云林及四王,花卉取法南田,篆隸行楷俱精。
本件折扇送修時的狀態及病害如下:玉竹扇骨,直方,2.0排口,九五寸。大骨、小骨完全分開且均有變形,小骨或有缺失,扇釘缺失。兩根大骨上均有扇面粘連。扇面絮化嚴重,多處霉點,大面積缺失,包邊絹條脫落等。
(修復前)
2、拆解
此部分分為大骨和粘連扇面的分離以及小骨和扇面的分離。大骨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扇面粘連,用濕毛巾覆蓋悶濕粘連在大骨上的扇面,后用針錐、鑷子等將粘連的扇面小心取下,11根小骨分別從扇面中抽出。
3、清洗
對扇面和扇骨分別進行清洗處理。扇面部分用清水和酒精對墨色及印章顏色進行測試,不脫色后進行除塵與除霉。用毛筆去除灰塵,尤其關注扇面折痕處。用棉簽蘸取酒精對霉點處進行擦拭,可去除部分霉點。扇骨部分用棉布蘸取酒精進行擦拭。
4、扇面修復
對于扇面的修復,采用揭、托、補、合的基本步驟。首先將扇面的正面和反面揭開,將絹濕水并繃平于案子,干凈排筆蘸熱水淋濕扇面,后將毛巾卷起,從畫心中間向四周滾出,上述操作進行數次后至畫心相對干凈為止,并蓋毛巾悶潤,將扇面的正反兩面分開,再分別去除每一張的命紙及其中的隔條。從大骨上取下的兩塊扇面的粘連部分,也按照上述步驟進行清洗、揭裱,并根據畫心內容回拼至其原來的位置。考慮到完整扇面共由四層組成,且需折疊成扇,所以采用較薄的宣紙來托,使其整體厚度可以輕薄一些。托完的兩張扇面上墻繃平,下墻后對破洞以及缺失的部分進行隱補。隱補之后可再次濕水上墻,待干燥后對缺失處上膠礬水,之后進行全色,與正常古舊畫修復環節一致。合扇部分是整個修復環節中的重點及難點,裁出和小骨寬度相似的宣紙條,長度超出扇面的半徑,將干燥下墻的扇面,畫心朝向拷貝臺放置,經核對正反扇面并記數折痕,再根據扇面的折痕進行定位,確定好隔條應該放置的位置,兩張扇面一張背面上稀漿水,一張背面用清水濡濕,隔條依次、等距粘貼在上漿水一面的扇面背后,后將另一面已經濡濕的扇面對齊上下邊貼上,墊水油紙排實。晾干后的扇面已經正反合二為一,用針錐挑開每一個隔條的開口處。用竹料制作和小骨寬度相似的通條,從針錐挑開的地方穿入,依次將每一個隔條處全部通開。沿著折痕對扇面進行折疊,全部折完以后,用馬蹄刀沿著上下邊緣將扇面切齊。因本扇的扇面送修時包邊脫落嚴重,所以重新制作包邊,包邊時繃平扇面,絹條上漿,緊緊貼合扇面的上邊緣進行包邊。
(揭裱)
(隱補)
(貼隔條)
5、扇骨修復
扇骨的制作過程比較復雜,分為選竹、下料、劈竹、刮青、蒸煮、打篾、選篾、纏把、打孔、造型、耪面、拉稍、扒稍、刨砂、標記、拋光、合股、上釘、拋面等20多道工序。本扇根據扇面的折痕,發現事實上需要13根小骨,故選擇與原小骨顏色相近的玉竹細竹條,用耪修型至和原小骨類似,再行打磨。打磨后與原有的大骨小骨一起,對齊上白牛角釘,并燙釘。
6、成扇的還原
準備已經通好的扇面和燙釘完畢的扇骨,依次將每一根小骨的前端插入開口處,待小骨全部插入后,將折扇合起,一并將小骨完全插入扇面。最后粘合大骨和扇面。
(扇骨回穿)
關于折扇修復、保管的思考與總結
1、折扇修復中的難點在于隔條位置的確定、合扇的對齊以及通扇面。隔條的位置可以在扇面邊緣多出的托紙上用鉛筆做好標記,避免上了漿水后,因扇面變透而帶來的看不清。合扇的對齊在于兩個扇面不要太濕,可將清水濡濕的扇面卷起部分后再行上紙,這樣可以避免沾到隔條而改變隔條的準確位置。通扇面的關鍵在通條的制作,一定要圓頭,防止戳穿扇面。
2、對于折扇的保管,尤其對破損嚴重的或是扇骨、扇面分離的折扇,很多情況下是修復成扇面,然后做成鏡片進行保管,但是這樣一來,扇面和扇骨就分開保管了,失去了文物原有的整體性,所以將其恢復為成扇的形式不失為一種可行的保存方式。針對扇面的保存,由于折痕的地方容易斷裂,故應盡量減少打開與合上的次數;扇骨的保存方面則在于對竹木料等材質的重視,就竹料的保存而言,其關鍵在于對溫濕度的把控,過于干燥的環境下竹子容易開裂,每年過完冬天都須檢查。
(修復后)
參考文獻:
1、[清]趙翼撰,《陔馀叢考》,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675頁。
2、[明]文震亨,《長物志》,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年,第7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