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微課|成長漫游 :遇“建”南隅古寺?脊獸①
脊獸是中國古代漢族建筑屋頂的屋脊上所安放的獸件,最初是為了保護木栓和鐵釘,防止漏水和生銹,對脊的連接部起固定和支撐作用。后來還發展出了裝飾功能,并有嚴格的等級意義。形式多樣的脊獸蹲踞在屋脊上,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梁思成稱贊其“使本無趣笨拙的部分,變為整個建筑物最美麗的冠冕”。在今天的微課中,我們將從南隅古寺——南禪寺的脊獸出發,給大家展示各種脊獸形態,幫助大家了解脊獸的分類與歷史演變,同時分析在嚴格的等級制度下,建筑上脊獸數量和形式的限制。
南隅古寺——南禪寺
南禪寺,又名福圣禪院,地處無錫老城南隅,古運河畔。始建于南梁太清元年,初名護國寺,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時有“梁溪豐大剎,首惠山,次護國”的說法。因規模宏大,南朝名寺無與倫比,也被稱之為”江南最勝叢林”。
南禪寺的主要建筑具有中國明清江南地區佛寺建筑的特點。寺內建筑的梁架較為簡化,梁柱直接通過榫卯接合。出檐較短,飛檐弧度優美,秀氣靈動。屋頂舉折較陡,瓦作細節豐富,是明清兩代的建筑風格。在南禪寺的屋脊上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形狀各異的小獸,依次排列,使建筑更加宏偉莊重,它們就是我們這節課的主角——脊獸。
南禪寺
脊獸的分類
傳統建筑脊獸按照類別可分為吻獸、走獸、套獸、望獸與垂獸等,在發揮實用性功能外,更體現了中國傳統工藝美術與古人追求意境美的藝術精神。
古代官式建筑脊獸名稱及位置
吻獸
傳統建筑屋頂上正脊兩端裝飾的獸形建筑部件,兩個獸型裝飾以正脊對稱設置,并且它的唇作大張狀口吞正脊,因此吻獸也被稱為正吻、吞脊獸。
清 江蘇蘇州獅子林魚龍吻
走獸
雕塑在角脊上的一排動物造型的建筑構件,多做蹲踞的樣子,被人們稱作走獸。
皇極殿上的走獸
在故宮建筑中脊獸的排序特別講究秩序感,脊獸必須以騎鳳仙人為首,身后是一干走獸,走獸的數目則根據各宮殿規模和等級不同有所變化,一般為一、三、五、七、九的順序排列。等級最低的宮殿只立一個走獸,而立有九個走獸的宮殿如乾清宮、中和殿、保和殿,它們是供帝王處理政務、休息、受賀的場所。因為九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極致之數,最尊貴的數字,與皇帝相關的數字多用九。而俗稱金鑾殿的太和殿,超越了九個這一極致,走獸依次有龍、鳳、獅、天馬、海馬、狻猊、狎魚、獬豸、斗牛、行什,足足有十個,象征著“十全十美”的美好寓意。
故宮太和殿上的走獸
這些脊獸不僅有名稱,也各個有來歷,都是具有象征意義的傳說中的靈獸。
【騎鳳仙人】 相傳,戰國時期齊國國君齊緡王敗北后被追兵緊逼,逃到江邊,危急中,遇到一只大鳥。于是,緡王騎上大鳥,渡江而去,化險為夷。古建筑上將騎鳳仙人安排在首位,表示騰空飛翔并有祈愿吉祥的意思。它的作用是固定垂脊下端的第一塊瓦件。
騎鳳仙人
【龍】 龍的角似鹿、鱗似魚、爪似鷹,代表至高無上的尊貴。唐宋兩朝視為祥瑞的象征,明清將它象征帝王,同時具有攜水鎮火的意思。
【鳳】 是傳說中的百鳥之王,是古代皇后的象征,它的出現預兆天下太平,人們生活幸福美滿。
【獅子】 獅子作吼,群獸懾服,是鎮山之王,寓意勇猛威嚴,在寺院中又有護法的意思,寓示佛法威力無窮。
【天馬】“天馬行空,獨往獨來”,把它的形象用在殿脊之上,有種傲視群雄,開拓疆土的氣勢。
【海馬】 也稱落龍子,象征忠勇吉祥,智慧與威德通天入海,暢達四方。
【狻猊】 能食虎豹,也是威武百獸的率從。傳說它日行五百里,喜歡焰火,所以香爐上面的龍首形裝飾為狻猊,有護佑平安的意思。
【狎魚】 海中的異獸,說它能噴出水柱,寓意它能興風作雨,滅火防火。
【獬豸】 俗稱獨角獸。獬豸擁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因為善于辨別是非曲直,力大無比,古時的法官曾戴獬豸冠,象征公正無私,又有壓邪的意思。
【斗牛】 牛頭獸身,身披龍鱗,是虬龍的一種,也是鎮水獸,是祥瑞的動物,有鎮邪、護宅的功用。
【行什】 因排行第十,故得此名。行什是一種帶翅膀猴,手持金剛寶杵,傳說寶杵具有降魔的功效。它有點像傳說中的雷公,是防雷的象征。
套獸
位于屋角的建筑構件騎鳳仙人的下面,并起著保護翼角或窩角梁的獸頭造型的瓦件。套獸不僅美化了建筑物的檐角,也起了一定的保護作用,使其免受雨水的侵蝕。
元 琉璃套獸 武威市博物館藏
望獸
多應用在鐘鼓樓、城門樓等建筑上,望獸背對正脊,頭朝前方作瞭望的姿態,有高瞻遠矚、守望平安的意思。
望獸
垂獸
位于垂直于正脊的屋脊之上,內設鐵釘或鐵鏈,為了加固瓦件防止其向下滑落。
三彩麒麟垂獸 河南博物院藏
參考文獻:
王穎《傳統建筑脊獸造型藝術的創新設計研究》
許慧 劉漢洲《淺析中國古建筑脊飾的演變情況》
王洋《脊獸造型在書籍版式設計中的應用》
圖片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