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學錫博|薄施淡染——清宣統醴陵窯釉下彩繪龍鳳紋長頸瓶賞析(叁)
不拘一格的醴陵釉下五彩
醴陵窯釉下五彩瓷器造型千變萬化,紋飾題材豐富繁多,燒制工藝別出心裁。每件釉下五彩瓷器的畫面都猶如一幅中國水墨畫,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被譽為“東方陶瓷藝術的高峰”。
從“三燒制”到“二燒制”
醴陵釉下五彩瓷通常采用“三燒制”,即先以800度低溫燒成素胎,然后進行彩繪,為使畫面上的墨線及色料中的有機物和雜質等揮發,再以低溫煅燒一次,最后罩透明釉經1200度以上高溫燒成。其燒制方法簡便,是近代中國陶瓷發展史上一個新成就。
1954年,在吳壽祺的帶領下將原“三燒制”工藝簡化為“二燒制”。隨著技術的不斷革新,如今的醴陵瓷有著“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謦”之美譽。
清宣統二年醴陵窯素三彩山水紋瓷瓶
從“單色釉”到“五彩釉”
1907年后,醴陵窯的藝人們通過唐代長沙窯的發色原理,摸索研發出了釉下藍彩、綠彩、墨彩、赭彩等復色彩料,極大地豐富了釉下五彩瓷的藝術表現力,使釉下裝飾進入了五彩繽紛的境界。
清宣統醴陵窯釉下五彩鏤空葡萄紋瓶
從“有”到“無”的線條裝飾
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紋飾之所以與釉面渾然一體,優雅而和諧,這些空白線條是一重要因素。在瓷器上作畫時,以墨線勾勒紋飾大致輪廓后,再以分水法填以色彩,由于墨線線料中含有乳香油,勾勒的墨線不僅表現圖案的輪廓,同時也具有堵水功能,即使填色的料水高出輪廓許多也不會外流,使色彩平整無痕。而這些墨線又是如何消失的呢?工匠們使用了一種不耐高溫的植物顏料,這種顏料經過高溫焙燒后會自動炭化脫落,自然呈現空白線條的效果,這是醴陵釉下五彩瓷獨有的“沒骨法”!
“千年瓷都,天下醴陵”,醴陵瓷器在短短的百年間,已在中國陶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釉下五彩”工藝代表著當今中國最高的制瓷水平之一。它從歷史深處走來,攜帶紅色血脈,講述山河歲月的崢嶸與輝煌,為推動中國陶瓷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參考文獻:
[1]《收藏》雜志2019年第6期
[2] 試析清末醴陵窯釉下五彩瓷瓶器形的分類 沙 偉-文
[3]鄧文科.醴陵釉下彩瓷[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84:44.
圖片來源:湖南省博物館及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