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微課|成長漫游:七彩動物園系列之猴
猴,是一個俗稱,靈長類中的許多動物我們都稱之為猴。猴子機敏、靈巧、活潑、聰穎,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有著獨特的地位,在許多古代典籍中都有記載。比如《西游記》中,那神通廣大的孫悟空便是一只靈明石猴,它的勇敢和智慧深入人心。那么猴子究竟有多聰慧?又具備怎樣的生活習性?今天讓我們與無錫博物院里的“猴”一起出發(fā),走進猴子的奇妙世界。
猴形瑪瑙飾件
元 猴形瑪瑙飾件
在錫博館藏中,有一猴自在蹲坐,這是錢裕墓中出土文物——猴形瑪瑙飾件。此猴一前足置于腦后,一前足自然垂落于腹側(cè)后足之上,雙目瞪圓,神色悠然、矯捷靈動,整體呈青白色、間有紅色,高不過3.7厘米、寬2.6厘米,中間有圓孔,可將其佩于腰間,亦可握掌心細細把玩。元代猴形器較為少見,此件猴形佩飾外形獨特,自顯瀟灑飄逸之風,具有一定研究價值。
什么是“猴”
猴類也稱為靈長類,是動物界里最進化的一類。猴大腦發(fā)達,四肢可以使用簡單工具和抓取食物,手趾可以分開。猴子擁有靈活的四肢和敏捷的身手,能夠在樹林間自如地穿梭跳躍。
猴的體形中等,四肢等長或后肢稍長,尾巴或長或短,有頰囊和臂部胼胝,營樹棲或陸棲生活,這是猴類的共同特征。
猴的生活習性
剛出生的猴子總會纏著猴母親的手或腳,而纏著猴母親對于幼猴是重要的,因為猴媽媽會用它們的手腳在樹上攀爬,因此要纏得好才不至于在攀爬時跌下。
猴子有較長的童年,有時長達三年。當它們年幼時,總會跟著它們的母親。而猴媽媽也會用尾巴抓著幼猴,以免它們迷失或有意外。當猴子長大,開始會和其他同年的猴子玩。通過一起玩,猴子學會如何過群體生活,和一些天然技能,例如攀爬樹木。
猴子的屁股為什么是紅色的?
猴子的屁股上生有贅疣,贅疣是暗紅色的,可以防止猴子在樹上或巖石上活動的時候擦傷真皮和股肉。
同時猴子在生活的過程中常有坐姿活動,屁股上的毛會隨著摩擦一點點的掉光。猴子屁股上的皮下毛細血管豐富,所以看起來是紅色的。
中國文化中的“猴”
人們喜歡猴,因猴子聰明、機智、勇敢、活潑,將其喻為是智慧靈氣的象征。更因“猴”與“候”同音而延伸出許多吉祥文化,如猴騎馬背上寓意“馬上封侯”,一只小猴騎在大猴身上寓意“輩輩封侯”,猴摘掛印寓意“封侯掛印”,猴子捧桃則寓意福祿長壽……
沈銓《柏鹿圖》
圖中有兩只梅花鹿憩息于山坡之上,雄鹿犄角如龍,昂首遠眺,還有一猴高高躥行于柏枝之間。畫里的鹿、猴形態(tài)逼真,毛茸暈染非常細膩,蒼柏、山石用水墨勾皴,更顯勃勃生機。且柏、鹿、猴同“百”“祿”“侯”諧音,因此,這幅作品還有著 “高侯百祿”的吉祥寓意,表達了沈銓對理想生活的寄托。
清 沈銓柏鹿圖軸
在錫博的館藏中,與猴有關的文物,種類遍及玉、瓷、紫砂、繪畫等,細細口味,幾乎每件都是藝術珍品。
清 章于山石樹猴圖扇面
現(xiàn)代 應永忠制紫砂全家福馬牛猴壺
現(xiàn)代 許述章作彩繪泥塑母子猴
結語
小朋友們,當你們下次來到博物館看到這些與猴子相關的文物時,不妨多停留片刻,想象一下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希望通過這次科普,能讓你們對猴子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激發(fā)你們對大自然和歷史文化的探索欲望。
參考文獻:
中國古代動物形象闡釋中的文化觀念 《河北學刊》2022年5月期
盧嘉錫《十萬個為什么》
英國DK出版社《DK動物百科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