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課堂|文人的書齋雅事系列之“幽棲閑居”(貳)
“看山愛竹了公事,焚香掛畫如神仙”
——掛畫
“掛畫”最早是指掛于茶會座位旁的關于茶的相關畫作,演變至宋代,掛畫改以詩、詞、字、畫的卷軸為主。文人雅士講究掛畫的內容和展示的形式,作為平時家居鑒賞或雅集活動共賞的重要活動。
明 仇英《臨宋人畫冊》中屏風上掛著畫中主人公的肖像 上海博物館藏
對文人雅士來說掛畫的樂趣在于欣賞與品鑒。例如北宋畫家王晉卿,他熱衷于古代名家字畫,“常以古人所畫山水置于幾案、屋壁間,以為勝玩”。南宋趙希鵠在《洞天清錄?古畫辨》中也對書畫應當如何懸掛與保養做了詳細介紹。
宋《人物圖冊》
清 陳枚《月曼清游圖冊》之十一 故宮博物院藏
當然,掛畫并不只是文人墨客的閑情逸致,宋代的飯館茶樓、酒莊都有掛畫。在吳自牧《夢梁錄》中就有對熟食店掛畫的記載:“汴京熟食店,張掛名畫,所以勾引觀者,留連食客。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插四時花,掛名人畫,裝點店面。”宋代掛畫習俗的流行,可以看出當時書畫收藏之盛,也可以看出以畫裝飾的普及。
“折得梅花一兩枝,膽瓶瘦影伴吟詩”
——插花
中國插花藝術歷史悠久,它最早可以溯源于佛前供花,唐代時期,花藝在宮廷內大受歡迎。而宋代,更是一個百花爭奇斗艷的時代。
宋代花事十分興旺,除了前朝已有的花朝節、牡丹會等重要節慶活動外,插花、簪花、賞花更是成為了習俗。人們對花的熱情催生了花市的繁盛,《東京夢華錄》中就記錄了北宋汴京的花市盛況:“是月季春,萬花爛熳,牡丹、芍藥、棣棠、木香,種種上市,賣花者以馬頭竹藍鋪排,歌叫之聲,清奇可聽。”
《清明上河圖》中的賣花郎
和其他生活雅趣一樣,文人的審美決定了宋朝花藝的品味。宋代插花講究線條之靈動、構圖之疏朗、整體之氣氛。在北宋董祥繪制的《初韶萃慶圖》中,兩三種花卉植物插制的三主枝造型插花已經出現。最長的花枝為第一枝,次長的花枝為第二枝,最短的花枝為第三枝。三主枝高低不一,分別作用于上段、下段和中段,然后加上裝飾的枝梢,達到造型上的立體化。這種插花形制不僅影響了宋以后的插花藝術,也影響了日本等周邊國家。
北宋 董祥《初韶萃慶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代插花也講究應和歲時,這在南宋院體畫家李嵩的《花籃圖》系列中就得以體現。《夏花籃圖》中以大朵蜀葵為主花,梔子、石榴、含笑、萱草為輔,整體色調素凈典雅,如同夏日里的一汪清泉。而《冬花籃圖》中的花卉色調更為艷麗,紅山茶,白水仙、臘梅等花朵搭配綠葉依次綻放,讓人們在寒冬里感受春天的燦爛美好。
南宋 李嵩《夏花籃圖》 故宮博物院藏
南宋 李嵩《冬花籃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若是自己不會插花,還有專門的“排辦局”為你排憂解難。《都城紀勝》中有記載,宋代設有四司六局,香藥局掌管香事,茶酒司掌管茶事,帳設司可以租賃屏風桌帷,而排辦局就是執掌插花、掛畫、灑掃等事宜,他們承接各類宴會的布置工作,為雇主營造出理想的環境氛圍。可見在宋代,插花不僅是文人雅士所好,更是尋常人家的生活日常。
南宋 趙佶《文會圖》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參考文獻:
[1]黃永川 《中國插花研究史》
[2]揚之水 《香識》
[3]方憶 付國靜 《宋人懸畫瑣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