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微課|棉衣:織就溫暖的技術創新

時間: 2025年02月25日 瀏覽次數: 1903

6401.jpg180Px.png

詩人筆下的冬天,是李白描繪的“唯有北風怒號天上來”,是杜甫感嘆的“霜嚴衣帶斷,指直不得結”。現代社會羽絨服、沖鋒衣、雪地靴都是冬季必需品,然而在棉花引入中國之前,古人是如何度過寒冷的冬季呢?從典籍記載看,古人冬天不但有可供御寒的棉服,而且類型多樣、款式新穎,遠超現代人所能想象。本次文博課堂將以院藏文物——明代素絹長袖棉衣為切入點,深入介紹古代御寒衣物的演變歷程,探尋古人卓越的創造力與想象力。

一、裘衣

人類最早用于保暖的“冬裝”是獸皮,至春秋時期,“裘皮”逐漸取代了“獸皮”,成為古人冬季保暖的常見服飾之一。早在商周時期,殷墟甲骨卜辭中便已出現“裘”字,《甲骨文字典》中記載:“裘,象皮毛外露之衣。”古代皇室貴族在冬季出門時,常身著裘皮大衣。《禮記?月令》中載明:“孟冬,天子始裘。”這意味著,進入農歷十月,皇帝便開始穿裘皮大氅。《周禮?司服》亦提及,“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則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由此可見,周朝的裘皮大衣不僅是御寒的首選,更作為禮服在貴族間廣為流行,成為身份的象征。

不過裘衣也并非上層階級的專利,根據材質的不同,裘也是貧富皆宜的。有錢人家穿狐、貂、貉、豹所制的裘衣,普通人家取暖選擇鹿、羊、狗制的裘衣,而窮苦人家就只能穿“紙裘”來保暖了。需品,然而在棉花引入中國之前,古人是如何度過寒冷的冬季呢?從典籍記載看,古人冬天不但有可供御寒的棉服,而且類型多樣、款式新穎,遠超現代人所能想象。本次文博課堂將以院藏文物——明代素絹長袖棉衣為切入點,深入介紹古代御寒衣物的演變歷程,探尋古人卓越的創造力與想象力。

3.jpeg

北齊徐顯秀墓中墓主身穿裘衣


二、綿衣

古時所提及的“袍”,最初是指用于御寒的棉袍,是古人抵御寒冬的主要冬裝之一。因其填充物是由蠶絲制成的綿絮,故在文獻中常被寫作“綿袍”或簡稱“綿”。在繅絲過程中,那些無法抽出絲線的雙宮繭被加工成絲綿,品質較優者稱為“綿”,稍遜一籌者則稱為“絮”,二者均用于填充衣被,以達御寒保暖之效。

絲綿的制作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周朝。在當時袍被視為一種日常便裝,因其出色的御寒性能,被作為野外作戰士兵的冬季“標配”——袍服,因此“戰袍”便由此得名。到了西漢時期,絲織業已相當發達,出土的漢代文物中可見多種絲綿袍,包括羅地“信期繡”絲綿袍、朱紅菱紋羅曲裾式絲綿袍等。此類服飾大多面料雅致,圖案素麗大方,展現出絢麗多彩的漢服之美,成為漢代貴族婦女最時尚的穿著。唐代,人們在冬季常穿的綿衣和綿袍,其填充物均為絲綿,且用量有明確規定:綿袍需加綿十兩,綿襖加綿八兩,綿袴(褲)則加綿六兩。宋代時期,制作絲綿的大部分工序均在清水中完成,因此又被譽為清水絲綿。尤其是余杭清水絲綿,潔白如凝脂,輕柔似浮云,無綿塊、無雜質,韌性強、拉力大,手感柔滑,即使長久放置也不泛黃,享有盛譽。南宋建都臨安(今杭州)時,特將余杭清水絲綿列為貢品。

4.png

朱紅菱紋羅曲裾式絲綿袍

湖南博物院藏

當然,袍也分為高檔和低檔。正如《禮記?玉藻》所載:“纊為繭,缊為袍”若夾層中填充的是“纊”,即全新的高級天然蠶絲絮,則稱為“繭”;而填充“缊”,即絮頭、細碎枲麻等粗劣、陳舊填充物的,才被稱作“袍”。這種袍通常是窮人用以御寒的棉衣。


三、紙衣

東漢時期,蔡倫汲取前人智慧,成功推出植物纖維造紙技術,使得紙張得以大規模生產,應用范圍亦隨之拓寬。相傳,紙衣最早出現于南北朝,而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則始于唐代。唐宋年間,造紙業及其技術取得顯著進步,用于取暖的紙衣、紙被隨之問世。當時,貧苦百姓就地取材,利用厚實堅韌的楮皮紙制作紙衣以抵御嚴寒。這類紙衣質地牢固,即使揉皺后仍耐穿,且能有效抵擋風寒,透氣性亦相對較好,加之造價低廉,逐漸成為貧民及士子出門的必備之選。此外,佛教的興盛也為紙衣的普及提供了助力,因僧侶們認為絲綿制作需殺蠶取絲,有違慈悲之心,故更傾向于穿著紙衣。除了普通百姓和修道僧侶,文人亦紛紛加入“穿紙衣”的行列。南宋詩人陸游在《雨寒戲作》中生動描繪了用紙衣御寒的情景:“掃園收槲葉,掊地甃塼爐。幸有藜烹粥,何慚紙作襦。”南宋理學家朱熹曾贈予陸游紙被,陸游為此還撰寫了《謝朱元晦寄紙被》以表達感激之情。

在宋代,紙衣制作更是演變為一項獨立的行業,形成了完善的制作流程。首先,對紙衣原料進行精細處理;其次,將紙張纏繞在箭桿上,采用多種工藝使其變得柔韌。接著進行剪裁與縫補,并添加襯里等環節。若在紙衣內填充麻絮,便制成紙襖;若擴大生產規模,還能制作出紙被。宋以后,紙衣逐漸淡出歷史舞臺。然而,那潔白輕軟的紙衣,曾在無數寒夜中為困苦的人們抵御風霜雨露,帶來一絲溫暖的慰藉。


四、棉衣

棉花原產于印度,宋末元初大量傳入中國。棉衣在舒適性、透氣性等方面均遠勝紙衣。然而,在宋朝以前,棉花的主要種植區域僅限于南部嶺南和西北邊疆。當時中原地區的百姓早已習慣于絲麻葛纖維的生產和使用,因此對棉花這一新興紡織材料并不看好。相較于絲麻葛纖維,棉花作為短纖維材料,處理過程較為復雜,不僅需逐顆去籽,還需用專用工具反復彈制,導致其生產效率遠低于絲綢和麻布。正所謂“物以稀為貴”,棉花這種高級紡織材料自然成為官宦之家的專屬,普通民間作坊根本無法大規模生產棉織品。

直至元明兩代,棉花的種植與紡織技術實現了重大突破。特別是明太祖朱元璋極力倡導棉花種植,極大地推動了棉紡織業的蓬勃發展。棉織品市場隨之興起,并在全國范圍內迅速普及。自此,棉衣逐漸取代布衣,成為民眾中最常見的衣物原料,并成為當時社會廣泛使用的御寒服飾。

5.jpeg

明代素絹長袖棉衣

無錫博物院藏


五、其他款式

【斗篷和披風】

在古代,裘皮大衣主要流行于男性群體中,而女性在冬季則更偏愛羽毛斗篷。斗篷的歷史可追溯至兩晉時期,至明清時期達到鼎盛,其設計亦別具一格。如《紅樓夢》中所提及的翠蘭泥斗篷、著綠泥斗篷、玫瑰紫哈喇斗篷,均堪稱斗篷中的經典之作。無論是無袖斗篷還是有袖披風,皆成為冬季的時尚寵兒。這些外套不僅外觀優雅,且能有效抵御嚴寒風雪。

6.jpeg

87版電視劇《紅樓夢》劇照

【蓑衣】

早在《詩經》中,蓑衣便已嶄露頭角,如《小雅?無羊》中所言:“爾牧來思,何蓑何笠”。最初,蓑衣是由蓑草編織而成,這種植物表面光滑,具備優良的防水性能。隨后,蓑草逐漸被棕麻所替代,不僅防水,還能擋風遮雨,其保暖效果更為顯著,因此蓑衣被譽為冬日神器。

7.jpeg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即便在古代,漫長的冬季寒意襲人,古人亦備有冬衣以抵御數九嚴寒。雖其保暖效果遠不及現今的皮衣皮靴,然而無論是裘皮大氅,還是紙衣蓑衣,皆充分展現了古人的智慧與巧思。


文獻參考:

中國文化報公眾號

《古人如何御冬》——雷冊淵

《古人的最薄冬衣紙裘》——伯賢

圖片均來自于網絡

?2025 無錫博物院版權所有    @武漢數文科技技術支持 訪問總計:4782448 蘇ICP備10207535號
免看**毛片一片成人不卡| 乱爱性全过程免费视频| 欧美亚洲国产片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伊人久久久久| 欧美性高清在线视频| 亚洲最大中文字幕无码网站| 欧美亚洲国产片在线观看| 亚洲乱色伦图片区小说| 日韩精品亚洲专区在线影视|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观看 | 日韩免费一级片| 久久精品麻豆日日躁夜夜躁| 日本免费一本天堂在线| 久久乐国产精品亚洲综合| 成人看片黄在线观看| 中国黄色一级大片| 天天射综合网站| 99精品国产99久久久久久97 | 国产精品视频你懂的| 538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免费a在线视频app| 色聚网久久综合| 四虎精品影院永久在线播放| 看全色黄大色黄女片爽毛片| 伊人久久大线蕉香港三级|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极品| 亚洲人成色77777在线观看| 日本漫画大全彩漫| 久久久久夜夜夜精品国产| 少妇人妻精品一区二区| jizz18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电影| 青苹果乐园影视免费观看电视剧hd|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观看网址|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网站| 欧美在线视频二区| 九月婷婷人人澡人人添人人爽| 我叫王筱惠第1部分阅读| 一本伊大人香蕉高清在线观看 | √天堂资源最新版中文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