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抗日義勇軍連隊政治教材
油印,紙本。長19.5厘米,寬13.5厘米。
江南抗日義勇軍(簡稱“江抗”),是抗戰初期由中國共產黨和新四軍直接領導的一支抗日武裝部隊,也是新四軍進入無錫地區較早的一支部隊。“江抗”的前身,起源于江陰、武進地區的梅光迪部、朱松壽部、承壽根部的三支地方抗日武裝,在新四軍一支隊司令員陳毅的指導幫助下,通過整編,正式命名為“江南抗日義勇軍第三路軍”(簡稱“江抗三路”),這是被新四軍第一支隊司令部最先授予“江抗”番號的部隊。
1939年5月1日,為執行黨中央對新四軍“向北發展、向東作戰、鞏固現在陣地”的戰略方針,新四軍一支隊第六團700余人在團長葉飛的率領下,從茅山地區出發東進。部隊到達武進南部戴溪橋,與在當地活動的“江抗三路”匯合,兩支部隊進行整組。為防止國民黨頑固派阻撓新四軍行動,部隊沿用“江抗”的番號,六團對外稱“江抗二路”。
1939年5月8日,“江抗”1000余人到達無錫梅村。部隊以梅村一帶為基地,在地方黨的密切配合下,在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下,積極打擊日偽,堅決回擊國民黨頑固派的阻撓破壞。“江抗”還發揮政治優勢,廣泛宣傳群眾,派出政工干部協助地方黨開展民運工作,培養抗日積極分子,發展黨員,促進地方黨的發展和群眾性抗日活動的深入開展,開創了東路地區的抗戰新局面。
“江抗”東進作戰,既扶持了地方,又發展了自身。在“江抗”東進的5個月時間里,部隊從東進時的1000余人逐步發展到5000余人。這些新擴編人員,主要來自收編的地方武裝和地方黨動員參軍的當地青年。“江抗”為了加強基層士兵特別是新擴編士兵的思想教育,提高他們的政治覺悟,印發了這本連隊政治教材,這是“江抗”東進無錫地區后不久編寫的,名為《學習革命的優良傳統》。
為適應部隊基層士兵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許多人參加革命時間不長的實際情況,在這本教材里,沒有大篇的文章,沒有深奧的理論,而是用通俗易懂、簡單扼要的問答形式,解答了革命軍隊的特點、新型人民軍隊同舊式軍隊的區別、部隊的政治制度、內部關系等問題;解答了如何發揚部隊的艱苦奮斗、模范執行紀律、自我犧牲和英勇戰斗等革命優良傳統,是見證“江抗”加強連隊思想政治工作的珍貴實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