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楊凝式行書韭花帖(壹)
麻紙本。縱26厘米,橫28厘米。國家二級文物藏品。
該帖行書,共7行,63字。內容為一封信札,敘述書家午睡醒來、腹中甚饑之時,恰逢有人饋贈韭花,非常可口,遂執筆書函以示謝意。書法釋文如下:“晝寢乍興,輖饑正甚,忽蒙簡翰,猥賜盤飧。當一葉報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始。助其肥羜,實謂珍羞,充腹之馀,銘肌載切。謹修狀陳謝,伏惟鑒察。謹狀。七月十一日狀。”卷前引首為乾隆帝八字行楷:“楊少師韭花帖妙跡”,中間正上方鈐蓋“乾隆御筆”朱文印一方。“七月十一日”后有漫漶不清的“凝式”款識,有明顯刮擦痕跡。
楊凝式(873-954),字景度,號虛白,陜西華陰人。唐昭宗時進士,官秘書郎,后歷仕后梁、唐、晉、漢、周五代,官至太子太保,世稱“楊少師”。楊凝式在書法史上被視為承唐啟宋的重要人物,“宋四家”(即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都曾深受其影響。代表作品有《韭花帖》、《盧鴻草堂十志圖跋》、《神仙起居法》等。傳世楊凝式《韭花帖》有三個版本,一為羅振玉舊藏,近真;一為臺灣林氏藏本;最后一件現藏無錫博物院,原為清宮舊藏。該卷于上個世紀20年代由溥儀偷盜出宮,后歸無錫藏家薛處,1982年入藏原無錫市博物館。
此卷書帖后有諸家題跋,依次如下。
張宴行書跋文兩段。一:“大德壬寅忠宣后人張宴嘗收。”二:“宣和書譜載,楊凝式正書韭花帖,商旅般渡紹興,以厚價購得之,故傳之于江南。可與參政制(浙)西回,攜來相惠。大德八年歲在甲辰三月初十日,集賢學士嘉議大夫兼樞密院判張宴敬書。”均后鈐朱文方印“張宴私印”。
乾隆帝行書跋文兩段,寫在張跋一、二段之間。一:“名翰留傳謝韭花,軒軒舉欲擬飛霞。馳情詎為盤餐計,乞米流風本一家。甲戌早春重展因題御筆。”后鈐白文印“幾暇怡情”和“退佳趣”兩方。二:“楊凝式書,筆跡遒放,每以欹側取態,評者稱為魯公后一人。此帖收入宣和譜中,尤膾炙人口,今閱世幾千年,紙墨完好,神采奕奕,如初落筆時,乃知古今尤物,每有丁甲護持,良非偶然。而書譜所載諸跋,如張宴、賈希朱,真跡猶存。獨董華亭容臺集中一跋,不知何時割去,致可惜也。庚午立春日,辛盤初獻,早韭新嘗,時與興俱,一再展閱,輒志數言于尾,用寄清賞。乾隆御筆。”后鈐朱文“乾”、“隆”。
明正德年間賈希朱楷書跋:“此帖元奎章閣舊蓄也,頒賜與封巨鹿王時公。元社屋時,王弟攜避通許蘆氏里,國初希朱高祖文稿中有此題跋,決唐物無疑也。今其孫塘與其娟崔應奎秀才始售之。聞被賜時,有蘇武牧羊圖一,玉壺印一,今止存此帖云。正德壬申夏,通許人賈希朱記。”后鈐朱文印“渫泉”。
明陳繼儒行書跋:“楊少師韭花帖,米元章一見,得正書之變。余與董思翁見之秀州項鑒臺齋中。今年丁丑八十,子毗攜過山中,老眼摩挲,頓覺一番明凈。陳繼儒記。”后鈐朱文連珠印:“醇”、“儒”。
明末徐守如行書題跋:“題楊少師韭花帖后/春畦雨后滋蔬甲,五代風流映韭花。八百年來誰作祖,十三行外自成家。涪翁美譽塵埃絕,米老清評品格賒。博雅翩翩張學士,珍藏妙跡果非差。//韭花燁燁動秋蔬,歷歲經霜久未枯。味壓侯鯖思學圃,氣凌奉橘欲吞吳。與顏上下名何重,并柳低昂品不孤。七百卜年尚完美,若非神護定為芻。崇禎十七年甲申冬至日,朗白父徐守如。”后鈴白文方印兩枚:“守如私印”、“朗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