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破“疫苗懷疑”
自2018年底開始,美國東北部各州相繼暴發了“20年來最嚴重的麻疹疫情”。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所公布的數據顯示,截止到4月26日,美國已經確診的麻疹病例達到704例,創下25年來新高,有超過三分之一的麻疹患者年齡不到5歲,超過500名麻疹患者從未接種過麻疹疫苗。
接連發生的疫苗安全事件,引發了部分公眾的恐慌與質疑,反疫苗情緒被一次次點燃,科學界正面臨一場艱苦的戰斗。
可一旦減少疫苗接種,將給自己的孩子,別人的孩子帶來更嚴重的風險。在質疑過后,我們更需要理性地思考。
乙肝:感染3億人的病毒,與靠人體實驗堆出的疫苗
疫苗是醫學史上偉大的發明之一。它拯救了無數人的生命,甚至消滅了某些頑固的疾病。但人們對疫苗的非議卻依然存在,在乙肝這件事上就能體現。他們以為乙肝不會惡化不具有危險,而對中國約1.2億乙肝病毒攜帶者視而不見。
因為不夠了解,我們對于乙肝的恐怖也不夠清楚。我們常說“乙肝三部曲”——乙肝、肝硬化、肝癌,從健康的身體到病懨懨實在太近。
即使不是直面病魔的折磨,也會面臨世人眼光的不善。病毒攜帶者們被迫挑起乙肝的重擔,他們可能面對的是不近人情的疏遠,但又對此無可指摘。對于感染者,我們還未完全弄懂乙肝的發病機理,沒有辦法做到根治,幸運的是,在這之前我們就成功研究出了乙肝疫苗,讓我們能夠在未來逐步消滅它們。
智力障礙兒童學校中的瘋狂實驗
美籍科學家布隆博格揭開了疫苗研發的序幕。1965年,布隆博格正在澳洲大陸研究血清抗原與感染疾病之間的關系。他在澳大利亞土著人血清中發現一種抗原,這種抗原正常人體內并沒有。他將這種抗原命名為“澳大利亞抗原(Aa)”,通過一系列研究調查,他發現Aa極有可能與乙肝病毒有關。
Aa還確實啟發了另一位研究者索爾·克魯曼。不過他的研究始終伴有爭議,他因為用智力障礙的兒童作為受試者而備受指責。在了解他的爭議人生前,還得了解一下史坦頓島的威洛布魯克州立學校,這間為他提供了受試者的學校。
索爾· 克魯曼,當時在業界享有盛名, 著有200多篇科學論文,還拿過國內外許多獎項。
這所學校本是一間退伍軍人醫院,從1951年被改為智力障礙兒童學校。學校境況出了名的糟糕,64%的人無法自理,過半的人沒有接受過衛生培訓。稠密的人口與糟糕的環境,讓這里傳染病風行。
當時50多歲的克魯曼受校方邀請,調查孩子們在校感染傳染病的原因。他在學校建立了實驗室,最初的調查發現,學校內90%的孩子患有肝炎。他突然意識到,這的環境其實挺適合人體實驗,帶病血清來源充足、受試者感染成功率也更高。于是,他選擇25名智力障礙兒童作為受試者,注射了乙肝患者血清的孩子們僅有一人沒被感染。
關于甲肝與乙肝的差異,便是他通過研究孩子們的癥狀得出的,以此寫下的文章《傳染性肝炎:兩種臨床上、流行病學上和免疫學上都截然不同的感染》,被譽為乙肝研究史上的里程碑。這項研究也為他制作疫苗提供了理論基礎。
在多種嘗試后,他發現將患者血清稀釋后加熱,乙肝病毒會被滅活,而表面抗原活性仍在。這個發現讓他興奮不已,保有穩定抗原而失去活性的病毒有著另一個名字——疫苗。
他先在孩子身上注射疫苗,然后再注射含病毒的血清。疫苗果然不負眾望,為孩子們提供了免疫力,這是人類首次制成乙肝疫苗。
極具爭議的倫理
他的成果震撼了當時的醫學界,沒有人介意他用孩童作受試者。直到十年后,一位醉心于推動醫學倫理學的科學家站出來質疑了他的實驗。醫學倫理學認為,實驗不該削弱受試者,更何況直接注射帶病毒的血清。
但克魯曼晚年自辯時,他認為他的實驗并沒有剝奪孩子們應有的權益。當然,實驗的過程總歸是收集了感染物,喂給不能自理的孩子以誘發疾病。再怎么充分的照顧,以孩子為受試者仍在挑戰著人們的承受底線。何況克魯曼并未研發出足以普及的乙肝疫苗。
稀釋加熱的方法,固然能將血清制成疫苗。但顯然,在人體血液之中需要注意的遠遠不止乙肝病毒一種。克魯曼為擊敗乙肝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但專業的事還是交給專業的人吧!疫苗界的巨擎莫里斯·希勒曼是接下來的主角。
在謹慎與質疑中艱難前行
美國微生物學家希勒曼所在的默克研究所,對Aa的研究非常上心。他們想要提取患者血液中的Aa,制成能夠穩定使用的血源性疫苗。這個想法顯然比克魯曼的稀釋加熱更加可靠。
因為擔心乙肝樣本中不只有乙肝病毒,他進行了多步處理。先用pH2.0的胃蛋白酶浸泡18小時,分解血液中的蛋白,乙肝病毒顆粒剩下不足1%。隨后他又用尿素處理4小時,尿素能夠分解朊蛋白,朊蛋白在20世紀50年代被發現會引發一系列疾病,必須以防萬一。最后再用1:4000的福爾馬林處理72小時,可以有效徹底滅活許多病毒,并再次消滅乙肝病毒。
這些方法每一個都能有效降低乙肝病毒的感染性,三個一起使用可謂是非常謹慎。
不過FDA最終還是否決了他的申請,不批準進行臨床實驗。這一方面是接受度的問題,更多是出于安全考量。畢竟初步的檢測結果無論多讓人滿意,面對帶病血液制成的疫苗,大家還是無法淡然處之。
▲年輕時的希勒曼便著手于疫苗工作,他一生研發疫苗超過40種,現在我們需要接種的常規疫苗中有8種是他負責開發的。曾有人開玩笑說:希勒曼是20世紀救人最多的科學家。
再次瘋狂的人體實驗
與乙肝疫苗的春天
也許是因為兒時險些喪命于白喉感染,希勒曼對疫苗研究有著強烈的執著。他決定私底下進行臨床實驗,從公司內部的中層員工中尋找自愿者參加。或許是當時人類小白鼠們真不怕事,受試者又是直接注射了乙肝患者的血清。
幸好希勒曼嚴格監控實驗流程,并且他的疫苗也確實值得信賴。他的實驗證明,新的疫苗乙肝預防效果高達75%。飽經磨難的乙肝疫苗終于得到了FDA的認可,1981年,人類歷史上第一種商業化的乙肝疫苗取得上市批準。不過因為高昂的價格,普及率一直不高。
直到基因編輯技術的推廣,乙肝疫苗才迎來真正的春天。科學家們設法從乙肝病毒中分離出Aa,并將其轉入酵母菌中。利用酵母菌繁殖快的特性,乙肝抗原再也不是什么罕見原料。
如今乙肝疫苗已經是嬰兒出生后的疫苗標配,當疫苗足夠普及,我們總有戰勝乙肝的一天。■
(本文轉自“SME科技故事”微信公眾號,原文標題:“為了對抗這種感染3億人的病毒,他們靠人體實驗堆出了這種疫苗”,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