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輝映——中原與江南青銅時代考古文物展”開幕
“鏟釋”江河文明,鼎立天地之中。3月5日,“江河輝映——中原與江南青銅時代考古文物展”在無錫博物院開幕。
市委書記杜小剛出席開幕式。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唐煒,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省文物局局長拾峰,副市長秦詠薪分別致辭。河南博物院黨委書記萬捷,以及省內外考古和文博界相關人士參加活動。
本次展覽即日起持續到6月4日,分為“禮定中原”“戰車上的和平”“玉飾陶飲”三個單元,共展出110件(套)中原地區和江淮流域考古出土的我國青銅時代(夏商周時期)重要文物。
展廳內,春秋吳王僚劍、王子午鼎等一件件重磅展品,以及器物銘文和相關文獻資料,展現了從“天下萬國”到“天下大同”,中華文明連綿不絕、兼容并包的文化特質;沉浸交互、數字藝術和裝置藝術展現等新鮮有趣的展陳方式,則讓文物活化再現,進一步提升觀展體驗。
據悉,此次展出的文物大部分來自河南博物院。河南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無錫是吳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吳越文化融入中原文明是中華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的重要一環。
唐煒為本次展覽點贊,“展覽以考古成果實證黃河和長江流域文明的交流融合,以出土文物闡釋中華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的歷史進程,解讀了文化遺產中蘊含的中華民族‘日用而不覺’的文化基因,是‘讓文物活起來’的生動實踐”。
拾峰說,本次展覽展示的不僅是數千年來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融合發展的歷史脈絡和燦爛成就,也是一百多年來一代代考古人篳路藍縷、接續努力的傲人成果。
近年來,無錫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重要指示精神,在文物保護、活化利用與科技創新等方面持續發力,取得一系列喜人成果。
下一步,我市將深入開展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發揮考古華東基地平臺功能,圍繞太湖西部史前文化、無錫早期文明發展歷史、吳文化探源等課題開展考古勘探和研究,努力破解歷史之謎,力爭形成體現無錫特色的重大學術成果,讓更多考古遺產活起來、火起來,為江蘇地域文明探源和中華文明探源貢獻無錫考古力量。
活動現場,無錫博物院藏春秋吳王僚劍文物數字藏品發布。與會領導和嘉賓興致勃勃參觀了展覽。
來源:無錫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