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學錫博|寄暢園園林文化系列學習之園里江南②
寄暢園的傳承歷史
明代秦金鳳谷行窩
寄暢園園址在元朝時曾為二間僧舍,名“南隱”“漚寓”。明正德、嘉靖年間,曾任南京兵部尚書的秦金購“漚寓房”,并在原僧舍的基址上進行擴建,壘山鑿池,移種花木,營建別墅,辟為園,名“鳳谷行窩”。
寄暢園門廳
明代秦瀚、秦梁鳳谷山莊
秦金過世后他的兒子秦汴喜好藏書,無意造園,嘉靖三十九年將鳳谷行窩轉給族侄秦瀚,秦瀚作《廣池上篇》。秦瀚接手后將鳳谷行窩改建為結社雅集的地方,在園中增加了一些景觀,又稱“鳳谷山莊”。秦瀚改建鳳谷山莊取法唐代白居易,他的《廣池上篇》就是效仿白居易《池上篇》。從山石、泉池、堂閣、亭橋,到花木、魚鳥、書酒、琴曲,秦瀚處處向白居易致敬。秦瀚過世后園子就歸他的兒子秦梁,秦梁在外做官20多年,交友廣闊,文人士大夫經過無錫的時候都會登園造訪,秦園的名聲逐漸傳播開來。
明代秦燿寄暢園
明萬歷十九年,秦梁的族侄秦燿罷官回鄉,將先祖遺下的“鳳谷山莊”進行大規模改造擴充。歷時八年,在萬歷二十七年,他筑造了嘉樹堂、錦匯漪、知魚檻等二十景,取王羲之“取歡仁智樂,寄暢山水陰”詩意,將此園定名為 “寄暢園”。秦燿寄暢園將“取法古人”發揮到極致:曲澗效仿王羲之的曲水流觴;知魚檻取法莊子,臥云堂取法謝安,桃花洞取法陶淵明,先月榭取法白居易……秦燿借用這些隱逸文人的故事和詩文造園 ,將數千年的隱逸文化匯集在一隅之地,漫步園中,仿佛在看一幅幅生動的畫卷,園主與古人的精神世界在園中相遇相愜相融,生動詮釋了園林作為精神棲所的本質。
明 黃宸 《曲水流觴圖》卷 故宮博物院藏
明 宋懋晉《寄暢園五十景圖冊》部分
參考文獻:
黃曉 劉珊珊《寄暢園的始建年代、沿革分期與重要議題》
黃曉《鳳谷行窩考——錫山秦氏寄暢園早期沿革》
金石聲 《明代宋懋晉<寄暢園圖冊>圖像解析》
金石聲 《老金說惠山——寄暢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