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爐”家族再揭秘!龍泉窯里的青色風雅
最近無錫博物院藏的南宋龍泉窯梅子青鬲式爐(愛稱小青爐)依靠自己過硬的顏值,和網紅小粉爐CP出道,成為了錫博的新網紅。
但是在無錫博物院這個文物大家庭里,網紅小青爐還有不少“同宗同源”的兄弟姐妹,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另一位同樣生自龍泉窯的“小青爐”吧!
南宋龍泉窯弦紋三足爐
南宋龍泉窯弦紋三足爐,口徑15,底徑7.5,爐口沿較寬,直壁,圈足,足下承三個云頭形足,三足與圈足在同一平面。器身凸起弦紋六道,上面兩道,中間三道,下面一道。此爐通體施釉,僅足底、圈足露胎,釉層厚潤,釉色隨光線流轉而變化,充分體現了宋代“以釉取勝”的審美取向。
雖不如網紅小青爐那般“光彩照人”“婀娜多姿”,但也是古樸大方,釉色溫潤,十分可人。
龍泉窯與宋代的文人風尚
龍泉窯的大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龍泉窯創燒于三國兩晉,南宋晚期達到鼎盛時期。龍泉窯產品器形復雜,除盆、碗、碟、盤、壺等日用品外,還燒制各種工具及仿古的瓶、鬲、觚、鼎、琮、爐等陳設瓷,造型均淳樸厚重。這件三足爐就是龍泉窯仿照商周青銅器燒制并加以變化的特殊爐式。
爐是由商周時期的青銅鼎演變而成,多用作禮器。瓷爐最早始于東吳,宋以前常見的是托爐,宋代開始流行三足爐。當然,隨著時代變遷,三足爐不僅在造型與“原型”產生了差異,在實用功能也發生了變化。宋代是香文化發展的黃金時期,焚香與品茶、插花、掛畫并稱“四藝”,當時的文人雅士們普遍用香,發奮用功要用香、琴棋書畫更是需要香,因此使香爐最終從古代的銅器形式中完全蛻變出來,成為當時代表新文化的典型器物。
結語
商周鼎彝化作案頭清供,焚香一縷便勾連古今。這尊三足爐,或許曾在宋代文人書房做過他們的“靈魂伴侶”,伴著墨香與詩卷,見證過無數靈感的迸發。讓我們一起觀賞弦紋里的匠心,一窺青釉下的時光。
參考文獻:
1.宋元明瓷爐簡論 作者:高阿申 出處:《收藏家》2021年第10期97-98,共2頁
2.明代龍泉窯青釉刻花三足爐 作者:石從枝 出處:《文物春秋》2001年第5期57-57,共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