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輝映”考古文物大展上線
從夏禹的“天下萬國”,到秦統一中國,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進程中最波瀾壯闊的時代,這一歷史期以分封制度和禮樂制度為特色的中原文化,融合了大江南北,從而奠定了中華民族的基本價值觀和民族性格。
《江河輝映——中原與江南青銅時代考古文物展》分為三個單元:“禮定中原”、“戰車上的和平”、“玉飾陶飲”,選取110件/套北方中原地區和南方江淮流域出土的重要文物,將長江和黃河文明之水融合凝練,輝映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形成過程中的壯麗畫卷。
第一單元
禮 定 中 原
中國素被稱為“禮儀之邦”,禮樂文明昌盛。“禮樂”二字是貫穿夏商周三代的文化核心,“禮”規范人的行為,“樂”感染人的內心。夏商時期,禮制禮法開始成形,至周代逐步完善。西周社會在血緣基礎上建立了一個結合宗法、分封、等級和世襲的制度,以鞏固長幼、尊卑的等級秩序。《周禮》內收錄有各種典章制度和儀式的規定,從國家典制到人們的服飾、建筑、行為方式等等,無不受“禮”的精神所規范。主要展示各類與禮制有關的文物,包括青銅食器、酒器、樂器、玉器等。
夏代陶鬶[guī]
河南偃師灰嘴遺址出土
春秋蟠虺紋鼎
新鄭李家樓鄭公大墓出土
春秋王子午鼎
南陽淅川下寺楚墓出土
戰國琉璃釉盤蛇玲瓏球形器
無錫鴻山邱承墩越國貴族墓出土
春秋蟠螭[pánchī]云紋編鐘
新鄭中行6號坑出土
戰國青瓷三足缶
無錫鴻山邱承墩越國貴族墓出土
第二單元
戰 車 上 的 和 平
戰爭與和平是人類文明融合過程中的對立與統一,人們始終生活在這一“矛盾統一體”之中,以漢文化為主題的大中華文明的形成也不例外。青銅冶金技術的應用使中原文明率先從石器時代邁入青銅時代,夏商周三代青銅兵器的出現加速了天下萬國的統一進程。特別是進入春秋戰國時代,多以千乘之國、萬乘之國來形容諸侯國的實力。本部分主要展示各類兵器、車馬器等。
春秋吳王僚劍
戰國“卅一年鄭令”戈
新鄭白廟范出土
第三單元
玉 飾 陶 飲
夏商周時期貴族在規模宏大的宮室、宗廟建筑中活動。食器種類繁多,禮器組合由商代的酒器為主逐漸轉為周代食器為主,體現了周人尊禮尚施、重民本的統治思想,形成了以青銅食器為主的一套等級規范。商周時,以束發為髻,頭戴冠冕、頭巾,上衣下裳、腰間束帶,奠定了華夏族服飾的基本形制。西周時期玉組佩的盛行,不僅是美的體現,更是等級身份的標志。古人將玉比德君子,因而佩玉也被賦予了道德化特性。本部分主要展示各類裝飾玉、陶器、骨器、瓷器、甲骨文等。
戰國青玉透雕龍形佩
淮陽縣王店出土
西周陰陽玉人
三門峽虢國墓出土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本次展覽展出的祭祀與宮廷禮儀用青銅酒器、樂器,儀仗用青銅武器,以及傳統的玉禮器,是等級制度和身份地位的重要標志,構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禮樂文明。
江河奔流,不舍晝夜。祖先的思想、創造和精神,沉淀在一件件文物中,就如同河床上的石子,告訴我們這條河曾走過怎樣的路、我們的先人有過怎樣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告訴我們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何謂“源遠”,何以“流長”。
展覽安排:
主辦單位:無錫市人民政府
承辦單位:無錫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
協辦單位:河南博物院、無錫博物院、無錫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無錫市鴻山遺址博物館
展覽地點:無錫博物院中區二層展廳
展覽時間:2023.3.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