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微課|其紋蓁蓁——彩陶紋飾鑒賞(貳)
4.花瓣紋
花瓣紋是仰韶文化的主要紋飾,主要使用在器型較大的陶盆腹部,是富有中期特點的紋飾。形似綻開的花朵,一類是由彩繪實體紋組成,花瓣如半月形或橄欖形,由中心向周圍展開。另一類是由多個弧邊三角紋相接而形成空白的組成。
5.鋸齒紋
半山早期的鋸齒紋規整,鋸齒開始變小,齒間的夾角較大。半山中期齒間夾角變小,鋸齒窄長,齒尖鋒利,鋸齒斜向一側。到半山晚期鋸齒變得細小密集,齒尖變得較鈍。進入到馬廠時期,鋸齒紋已很少使用,鋸齒排列稀疏、粗大,普遍繪制粗率,只有個別的較規整,多為黑色單彩。
鋸齒漩渦紋彩陶罐(半山類型)
鋸齒紋最早出現在馬家窯類型中、晚期,流行于半山時期,結束于馬廠早期。馬家窯類型的鋸齒紋鋸齒大而疏朗,呈大三角狀,為單一的黑彩,多裝飾于壺的頸部。半山類型的鋸齒紋為黑、紅復彩,以紅色線條勾勒花紋主框架,兩側再配以黑色線條,紅、黑線條之間有一定的間隙,在黑色線條上面向紅色的一側繪鋸齒紋。
6.鳥紋
彩陶鳥紋多發現在廟底溝期彩陶中,其演變呈現出了兩種傾向,一種是將鳥身彎曲成新月狀,并發展出由新月相對而構成的紋飾;另一種則是將鳥身變成豆莢狀,并由此再構成花瓣紋。而人們發現這兩種演變出來的紋飾與魚紋演變成的符號相似??梢娨环N幾何紋并不只與一種動物圖案有關。
變體鳥紋罐(石嶺下類型)
變體鳥紋罐,石嶺下類型。高29CM,口徑15CM,腹徑25CM。石嶺下類型彩陶的腹部膨圓,口沿多為平唇,口沿多為平唇。變體鳥紋是石嶺下類型具有特色的紋樣,一對飛鳥常共用一個鳥頭,攜連飛翔,意境高遠。
7.四大圓圈紋
馬廠類型最具代表性的典型紋飾,是由半山類型的旋紋演變而來,由四大圓圈組成。四大圓圈紋主要裝飾于大型壺、罐的上腹部,先用紅色帶繪四大圓圈,內外繪黑色帶圈,圓圈內填以各種各樣的幾何紋,常見的有網格網線紋、菱格紋、斜方格紋、三角紋、折線紋、十字紋、圓點圓圈紋、回形紋和肢爪紋等圖案。這種裝飾手法為以后瓷器上的圖案開創了先河。
早期的四大圓圈排列緊密,圓圈用黑紅復彩繪制,非常規整,內圈為紅色帶圈,外加1至3圈黑色帶,圓圈之間上下的空白處用黑色三角弧線填充。晚期四大圓圈用黑色繪制,圓圈畫得草率不規整,構圖簡單,表現出了一種衰退現象。
中國的彩陶文化前后沿襲了長達數千年,歷史學家把沒有文字記載歷史的時代稱為史前,而誰又能否認,彩陶雖然沒有直接以文字的形式記錄歷史,卻也在以它獨特、夸張而抽象的紋飾,悄悄傳遞著古老的文明信息。對陶器感興趣的小伙伴也可以趁著這次錫博大展《江河輝映》以及一樓的文史展,了解更多有意思的陶藝文化。(圖片均來源網絡,權侵刪)
參考文獻:
[1]王育梅:《彩陶紋樣及其文化內涵》,《大眾文藝》,2010年.
[2]林少雄:《洪荒燧影——甘肅彩陶的文化意蘊》「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99年.
[3]李勝利.中國裝飾藝術概論[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8.
[4]鄭為.中國彩陶藝術[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