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全國一流的無錫博物院 觀眾至上 突出特色
隨著鋼結構主體的建成,崛起于太湖廣場中軸線的革命陳列館、博物館和科技館“三館合一”工程――無錫博物院日益受到市民關注。
昨天,省委常委、市委書記楊衛澤考察施工現場,并專題研究“三館”后期建設和布展事宜,他指出,“三館”建設和布展要處處體現“觀眾至上、體現特色、突出優勢”的原則,在細節上精益求精,在內容上“人無我有”,真正把無錫博物院建成全國一流、江蘇領先的公共文化工程,成為無錫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標志。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立人,副市長麻建國,市委秘書長許剛陪同考察。
“三館”建設工地,陽光的投影正透過鋼架落在地面,工人們忙著施工,不時傳出“叮叮當當”的聲響。楊衛澤聽取了工程進度匯報,并詳細詢問了幕墻色彩、建筑外立面效果,他還戴上施工帽進入“三館”,與相關部門負責人對太湖廣場南片整體景觀效果進行商討研究。他叮囑建設單位,“三館”建設務必確保質量、精雕細琢,做成精品。隨后,市領導與文化、建設等相關部門就“三館”后期建設、功能布局和陳展內容專題召開會議。楊衛澤說,社會事業實施管辦分離以來,相關部門顧全大局,全力以赴推進“三館”工程建設,順利完成了無錫博物院的組建,有效地整合了資源,創新了管理體制,初步完成了“三館”空間布局和陳展內容的整合大綱,各項工作卓有成效。楊衛澤指出,“三館”是無錫未來的標志性建筑,又是無錫歷史上最大的公共文化工程,要嚴格按照“全國一流、江蘇領先、無錫標志”的要求,做精做細,做專做特,建成政府放心、群眾滿意、個性鮮明、引人入勝的文化精品工程。當前,要在主體基本完工的基礎上,精心組織外立面裝飾、室外景觀、交通組織、夜景燈光等后期工程的方案論證,通過先做樣板、反復比選來做出科學決定,確保整體建筑的品質和水準;要高度重視室內布展的設計,這是無錫博物院的靈魂和生命力,務必博采眾長,精心組織。革命陳列館、博物館和科技館三者在整體布局、參觀流程、內部設施等方面要體現統一、系統和協調。布展要處處體現以人為本,觀眾至上,以吸引、教育、引導更多的人,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兩贏”。要充分體現無錫特色和優勢,展示無錫的城市個性和獨特魅力。 對革命陳列館、博物館和科技館展示的不同內容,楊衛澤也提出了建設性意見。他說,革命陳列館可以通過展示無錫籍革命人物,來進一步凸現無錫在中國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博物館要把包括江陰、宜興在內的大無錫歷史人文脈絡展示出來,既要有館藏珍品,又要把散落在外地但能反映無錫歷史的文物復制回來;科技館不能局限在基礎科普上,要圍繞無錫籍科學家和無錫的產業特色進行延伸拓展,真正做到“人無我有”。王立人也對“三館”下一步工作提出要求。他說,目前要圍繞無錫特色優勢進一步做好方案的深化、細化工作,不搞“大而全”,做到“專精特”,以此與國家級博物館錯位發展,形成互補。 會議明確,布展工作明年10月1日前要基本完成。
轉摘自2007年11月7日《無錫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