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回顧|探尋古書畫“重生之路” 南博文保所白玉老師無錫開講
在漫長的歲月中,古書畫歷經轉手、天災及戰亂,大多千瘡百孔、朽爛不堪,但我們卻能在博物館里看到它們的完整樣貌。這背后是一代代書畫修復師的默默守望。他們始終堅持嚴謹的手工技藝和“修舊如舊”的理念,使一幅幅古書畫重獲新生。
8月29日下午,一場以“器利益工的實踐與感想”為主題的講座在錫博星空劇場開講,這也是錫博星空劇場開放以來開辦的首場講座。南京博物院文物保護研究所書畫修復師白玉老師以修復工具為切入點,帶領大家探尋古書畫的“重生之路”。
白玉老師對書畫修復工具進行了系統介紹,在她看來,不同書畫的紙張種類和受損程度都不同,修復工藝也不相同。針對修復過程中出現的具體難題,我們需要在前人的經驗基礎上再創新,改進和自制一些特定的工具,從而更好地保護文物。
比如在絹本字畫修復中,針對各時代絹絲韌性、織法、密度不同,傳統的馬蹄刀很難把現代機織絹綾刮薄刮細的問題,白玉老師設計了“絹綾刮口刀”,將多個相鄰緊貼的刀片,整齊固定在刀架上,增大了受力面積,能極大提高古絹絲的經緯順利銜接提高補修效率。
絹綾刮口刀及其運用
“器欲盡其能,必先得其法”,正是因為對工具的極致使用,攻克了技術難題,更避免了對文物的二次傷害,真正把古代書畫、裝裱技法、修復工具和人的主觀能動性完美融合,達到了修復、裝裱的藝術再創作。
在講座中,白玉老師還通過永瑢《設色山水灑金箋折扇》折扇等經典修復案例,探討如何突破以往“重扇面,輕扇骨”的修復慣例,運用“貼肉、續筋、榫卯接骨”等古法,還原修復扇骨斷裂與缺損前的原貌,并在修復實踐中摸索出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新理念與新方法。
通過此次講座,觀眾們不僅對傳統書畫修復有了基礎的認識,更看到了書畫修復師們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他們懷揣著對文物的敬畏之心和對工作的赤忱熱愛,將傳統與創新結合,復原國寶風華,讓五千年歷史文脈永續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