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徐有貞草書詞翰卷
紙本。縱45.5厘米,橫1025厘米。國家一級文物藏品。
本卷徐有頁以草書抄錄自作詞八首,共90行,計494字,所抄詞作分別為《桂香》、《如夢令》、《玉漏遲》《千秋歲引》,《臨江仙》,《如夢令》,《憶秦娥》和《滿庭芳》,每一首詞后均有題跋記詞牌名及創(chuàng)作時的心緒狀態(tài)。其中
《千秋歲引》收入四庫全書《御選歷代詩余》卷五十,《滿庭芳》收入《吳都文粹續(xù)集》卷十九,《武功集》八首均未收。卷后有明人吳寬、沈周二人跋,其中吳寬所書跋收于其《家藏集》卷四十九。本卷曾為明代王世貞,沈洪,清代曾燠、曾協(xié)均、張之洞遞藏,可謂流傳有緒。1988年由著名科學(xué)家周培源先生捐贈給原無錫市博物館(今無錫博物院)。本卷曾著錄于王世貞《墨跡跋中三十二首》及《書法叢刊》1998年第2期。
徐有貞(1407-1472),字元玉,號天全翁。江蘇吳縣(今蘇州)人。宣德八年進(jìn)士,授翰林編修。因謀劃英宗復(fù)位,封武功伯兼華蓋殿大學(xué)士,掌文淵閣事。后為石亨等誣,詔徒金齒(今云南保山)為民,亨敗得歸。成化初,復(fù)官無望,浪跡山水間。撰有《武功集》。徐有貞擅書法,為祝允明外祖。其傳世書跡很少,但在明代書法史上,他卻因承前啟后而成為不可忽略的一位重要人物。明中后期吳門書派盛極一時,而吳門書派正是經(jīng)過徐有貞、沈周、李應(yīng)禎、吳寬、王鏊等人傳至祝枝山、文徽明才奠定局面的。在祝、文之前的這些吳中前輩書家中,以徐有貞年歲最長,且地位高、影響大,故稱其為吳門書派的先導(dǎo)毫不為過。
本卷雖未注明書寫的時間,但《桂枝香》詞后跋語中有“右辛卯重陽天平登高書示兒子世良及婿蘊(yùn)章”之句,可知全卷當(dāng)寫于明成化七年辛卯(1471)重陽之后。徐有貞于成化八年(1472)去世,從卷后吳寬與沈周的跋語看,均寫于其去世之后不久,言語中不勝追憶感慨之情。據(jù)此也可推斷本作乃徐有貞最晚年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