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五千年前的南北文化融合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陶鬶 無錫博物院藏
這是無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陶鬶(guī)高21.9厘米,腹徑16厘米。
1953年,這件陶鬶出土于江蘇省新沂市西南方向的花廳遺址。
《說文·鬲部》中對“鬶”這樣介紹:“鬶,三足釜也,有柄、喙。”外形跟現在的水壺差不多,功能也差不多。 在新石器時代,陶鬶風靡大江南北,是常見的生活炊煮器具,一般用來煮水煮飯,后來隨著酒文化的成熟發展,陶鬶也用來溫酒、倒酒,進而也成為了禮器的一種。
陶鬶的來歷很可能是這樣的。
后李文化 陶釜 山東大學博物館藏
這是一件古老的陶釜,有距今將近9千年的歷史。
如圖可見,用這種陶釜煮飯的時候需要在器物下面墊上石頭來保持平衡,為了不用每次都找石頭墊腳,機智的先民給釜加上了三條腿,一開始三條腿是實心的,就如我院這件院藏,后來三條腿逐步空心,成為袋狀足,加大了受熱面積和鬶的容積,造型也更具有美感。
龍山文化 陶鬶 上海博物館藏
國內外學界對陶鬶的外觀、功能以及象征意義都做了很多研究探討,普遍認為它的外形與鳥類有關,是老祖宗們對鳥圖騰的崇拜的一種具象化,有專家稱之為“形象與情感的統一”的藝術本質。
我院收藏的這件陶鬶出土自徐州花廳遺址。在考古學范疇上花廳所屬的地理位置是海岱地區。“海岱”這個詞語源于《尚書·禹貢》,海是渤海,岱是泰山。這個名字自80年代起在考古學界普遍使用,將大汶口——龍山文化系統的分布范圍命名為“海岱歷史文化區”,簡稱“海岱地區”,就現今的行政區劃而言,如下圖。
花廳遺址距今五千多年,通過考古發掘,這里發生了一場南北文化融合。
通過52、53年的試探性發掘,南京博物院等單位在80年代及新世紀初又對花廳開展了5次發掘,從出土文物看,花廳的文化面貌同時具備大汶口和良渚兩種文化因素,部分器物更是同時具備大汶口與良渚兩種文化因素。
大汶口文化 陶豆 南京博物院藏
欒豐實曾經指出:“崧澤文化時期來自北方的影響較大,在許多崧澤文化遺址中存有大汶口文化因素……”而到了大汶口文化晚期,良渚文化發展壯大,甚至步入文明,南北雙方勢頭逆轉,在距今5千年前后,良渚文化擴張到淮河流域。
大汶口文化 鏤空器座 花廳遺址出土
對于發生在花廳五千年文化融合的原因,學界普遍認為是來自南方的良渚文化先民北上,而北上的原因則有不同推測。有認為是遭遇水患的良渚先民不得不北上遷徙,有認為是南北方通過姻親、結盟的方式進而逐步文化相融、北大教授嚴文明則直接提出:來自南方的良渚文化部落通過武力征服了當時居住在花廳的大汶口文化先民。
在良渚文化強勢擴張的同時,大汶口文化步入衰落的晚期,蘇北一帶繁榮的大汶口文化走向落寞,但文明是不會中斷的,在此時期的魯東南地區、淮北地區逐漸繁榮起來,學者推測,是海岱地區南部的部落搬遷了過去,開始了新的故事。
參考文獻:
1.1987年江蘇新沂花廳遺址的發掘[J];文物;1990年02期.
2.本報記者 于鋒; 花廳遺址,五千多年前的“文化兩合”[N];新華日報;2023年4月21日.
3.花廳:新石器時代墓地發掘報告[M];文物出版社;2003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