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張衡地動儀”背后爭議,才是科學教育應有之義
有媒體報道,2017年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材中,關于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由此引發各方關注。
教材中的張衡地動儀圖片,是20世紀50年代的古代科技史學家王振鐸根據古籍復原得出的。關于張衡地動儀,歷史記載很少,還原很難,也因為難,后人的復原可能并不科學,并不符合歷史事實。無論是科學本身還是對科學的認識,都存在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如果有新的發現,還原成更接近歷史真實的張衡地動儀,當然是一件好事。
可僅憑有限的信息,就能夠保證現在還原出來的張衡地動儀一定符合史實嗎?據稱,為復原出更具科學性、更接近史籍記載中的候風地動儀,早在2003年,中國科學院教授馮銳就重啟了“張衡地動儀”探索證明之路。而其依據是在《后漢書·張衡列傳》中找到的196字記載,后來又在《續漢書》等七部典籍中找到了相關記載,最終由“196字擴展為238字”。
相對于前人,今天的科技水平已經大大進步了,從總體上講兩者甚至都沒有可比性,但并不意味著我們就一定能夠理解前人,就能夠理解前人的發明創造。在科技道路上,有人注重發明,有人注重研究,就像瓦特發明蒸汽機,未必都需要弄清全部原理,未必都需要就每一個細節作出學理上的解釋。這就是科學的特點,有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有時甚至也是一個不斷糾錯的過程。
就像現在,對張衡地動儀認識也是一樣。誰也不敢肯定現在復原出的地動儀模型就一定是當年張衡做出的那個,即便馮銳自己也說這僅算“我們在當前這個時代對張衡的理解”。這是不是意味著張衡地動儀沒有意義,或者說“教材中的張衡地動儀”沒有意義?答案是否定的。對于張衡地動儀,我們可能還沒有真正理解,但我們應當記住這一路以來的跋涉。
對于科學,我們總喜歡尋找一些成功的例子,其實在科學領域,大量存在的是不成功,甚至有人只是證明了“此路不通”。那些沒有成功的努力,有沒有意義?答案是有的。今天普及科學常識、提升科學素養,就要有不怕出丑的精神,不僅需要大量介紹成功的案例,也可以介紹大量不成功的案例。就像張衡地動儀,完全可以把最新研究成果寫進去,把曾經的探索與還原也寫進去,這兩者不是“二選一”,而是可以并立出來。并不是所有東西都要追求定論,讓學生知道爭論,看到曲折,并不是什么壞事。
在科學上,有時是找不到標準答案的,教材上的“張衡地動儀”也不必追求標準答案。據稱,張衡和地動儀的內容并未消失,統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五年級上冊有專門的內容。在介紹張衡和他發明的地動儀的同時,也不妨把后人在還原張衡地動儀上的努力與爭議講出來,把兩個“張衡地動儀”都介紹一下,讓學生知道科學不易但有魅力。
(本文轉載自北京青年報原標題:“張衡地動儀”有沒有標準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