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微課|“復色”——色環繪畫體驗
1 動物和人類眼中的世界
動物的眼睛里由許多感光細胞,其中有負責識別顏色的感光細胞,每種動物眼睛的感光細胞不太一樣,所以我們看到的世界也是不一樣的。
人類的好朋友狗狗有兩種感光細胞,這讓狗狗可以看到藍色、綠色和一點點黃色。所以狗狗都是色盲。一種柑橘鳳蝶有6種感光細胞,其中有5種分別用來檢測紫外光、紫光、藍光、綠光、紅光,另有1種不針對特定波長,它們看到的可見光譜遠大于人類。有人可能會問:蝴蝶擁有這么多種感光細胞,是不是色覺更好呢?
柑橘鳳蝶有至少6種感光細胞,那么,這些感光細胞都派上用場了嗎?并沒有。它們主要還是依靠接收紫外光、藍光、綠光、紅光的4種感光細胞,仍然是四色視覺;剩余的兩種并沒有用于識別顏色,而是承擔了其他視覺功能。人類僅憑3種視錐細胞,就可以區分波長相差1納米的光的顏色,而一種皮皮蝦坐擁16種感光細胞,卻只能分辨到15納米??雌饋?,問題出在大腦上。為了生存,它們的大腦選擇了“短平快”的色彩處理方式,可惜快則快矣,準確性就慘不忍睹了。
對我們人類來說,擁有的感光細胞種類越多,對顏色的感知確實更為敏銳。正常情況下,人類擁有3種視錐細胞;如果只有2種,就會出現辨別顏色的障礙——比如我們所說的“紅綠色盲”;而如果擁有4種,就成為“四色視者”,能分辨1億種顏色,遠超正常人的100萬種。
總結:我們看到的所有顏色都是由紅色、綠色、藍色疊加而成的,因為我們的眼睛里有3種負責識別顏色的感光細胞,分別接收紅光、綠光和藍光,然后將色彩信息傳達給大腦。這就是我們人類識別顏色的原理。
各位朋友一定很驕傲于我們人類的先天構造讓我們能分辨這五彩世界吧?為了加強這種能力,我們來對色彩進行一些系統性的學習吧!
2 認識三原色
首先來上點干貨,有沒有朋友知道,光的三原色是哪三個?
光的三原色就是紅色、綠色、藍色。而顏料的三原色是紅色、黃色、藍色。
光的三原色
17世紀牛頓發現了日光的色散現象。他讓一束光的日光穿過三棱鏡,結果白光會分散成許多不同顏色的光,在屏上會出現由紅到紫連續排列的七彩光帶。
顏料的三原色
了解了最基本的三原色后,再來學習下“色彩三要素”:
色相:色相是指色彩的相貌,在色彩的三種屬性中 色相被用來區分顏色,根據光的不同頻率,色彩具有紅色、黃色或綠色等性質,這被稱之為色相。黑白沒有色相,為中性。
明度:明度是眼睛對光源和物體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覺,主要是由光線強弱決定的一種視覺經驗。簡單說,明度可以簡單理解為顏色的亮度,不同的顏色具有不同的明度,例如黃色就比藍色的明度高。
飽和度:飽和度指色彩的純潔性,也叫飽和度或彩度,是“色彩三屬性”之一。如大紅就比玫紅更紅,這就是說大紅的色度要高。
3 色環練習
1.如果各位手中有畫筆和顏料可以大膽地來感受一下顏色的魅力吧!
在顏料三原色:紅、黃、藍的基礎上,我們來做一些混合。
紅 黃=橙 紅 藍=紫 藍 黃=綠
三原色均勻混合后獲得的橙、紫、藍被稱為“間色”。在間色的基礎上再來一次混合,如圖,形成第三次色,也就是黃橙、紅橙、紅紫、藍紫、藍綠、黃綠。有了以上這些顏色,就產生了12色色環。
2.現在大家對色彩混合有了一定的手感,一起來完成12色色環練習,如上圖,在12個方塊上畫12個顏色。先畫三原色:紅、黃、藍,然后畫間色,最后畫第三次色、記住畫的時候顏料調和均勻,筆刷洗干凈。
在完成的12色色環中,大家注意觀察,相差15度角的相鄰的顏色稱之為“同類色”,相差120度角的稱之為對比色,相差180度角的稱之為互補色。
4 名畫中的色彩搭配
了解這些顏色之間概念是為了方便以后在繪畫中的搭配運用。比如我們來看一看一些大師是怎么巧妙得運用顏色畫出驚艷絕倫的畫的呢?
《吹笛少年》馬奈的創新與超越
這幅畫來自印象派之父愛德華馬奈,描繪的是近衛軍樂隊里的一位少年吹笛手的肖像。畫中的少年以右腳為重心站立,左腿向外伸展,上身自然向左傾斜,他神情專注,謹慎地吹奏著一支木制小笛。畫家將人物置于淺灰色、近乎平涂的明亮背景中進行描繪,用概括的色塊將形體顯示出來。在這幅畫中沒有陰影,沒有視平線,沒有輪廓線,以最小限度的主體層次來作畫,打破了從文藝復興開始建立的空間感。這幅畫的表現手法,推動了美術技法的革新與觀念的轉變,在世界美術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值得注意的是,背景顏色為大面積的綠色和男孩的紅色褲子形成了對比,雖然畫面沒有很強的空間感,但顏色的搭配也給人一種沖擊,并不會顯得畫面平庸,這就是對比色的魅力。黑色作為畫面里最深的顏色,從男孩的黑紅色帽子、黑色上衣到有黑色邊線的褲子,形成一個節奏感,讓畫面更加穩重。馬奈大膽采用鮮明的色彩,拋棄傳統繪畫的中間色調,讓畫面變得更加平面,這是開創性的一步。
《日出印象》印象派的橫空出世
這是克勞德?莫奈的劃時代作品,這幅畫直接宣示了印象派的誕生。該畫描繪了莫奈的故鄉,在晨霧籠罩中的勒阿弗爾的港口,畫家用輕快跳躍的筆觸刻畫了光在寬闊的海面上反射與顫動,用美妙的光的變幻展現了日出時的迷人景色。經過晨霧的折射,一抹圓形的紅日在昏暗的景象中浮現,在水面上形成隨波顫抖的暖光,急促的條形筆觸與光線呼應。藍紫色的海港和橙色的太陽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這也是對比色的應用。這幅畫遭到了媒體和學院派的批判。他們諷刺這完全是憑印象胡亂畫出來的,貶稱為“印象主義”。這樣的批判反而成就了莫奈,印象派也由此登上了歷史舞臺,畫家們主張用富于變幻的顏色去表現瞬息萬變的風景,將繪畫帶入了全新的偉大時代。
參考文獻:《動物眼中的色彩》2019-09-24《科學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