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微課|修補時光——古籍修復學習(壹)
文以載道,卷帙浩繁的古代典籍是中華文明綿延數千載的歷史見證,也是中國文化的傳承與延續,是人類文明的瑰寶。那些泛黃的紙張,承載著穿越歷史的文字,凝結著先賢的智慧。
敦煌遺書《歸義軍衙府酒破歷》
然而,紙張無疑是脆弱的。雖然有著“紙壽千年”這一保存持久的特點,但隨著時間推移,水浸火燎、蟲鼠啃噬,乃至一些溫度濕度的變化都會對紙張造成一定的損害,使得古籍失去了原貌,甚至無法翻閱。再加上千百年來的朝代更迭、戰亂動蕩,更加劇了古籍的損毀和散佚,大量彌足珍貴的文化和歷史資料面臨湮沒在歷史長河中的危機。因此,古籍保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今天的文博課堂中,我們將帶領大家了解古籍常見病害,并探秘心靈手巧的古籍修復師們是如何賦予一頁古籍全新的生命。
古籍修復工具,包括鬃刷、排筆、針錐等等
醫生看病講求對癥下藥,古籍修復同樣如此。不同的“病癥”需要對應不同的處方。通常來說,古籍主要存在以下幾種常見病害:
01污漬
污漬是紙張受污染而形成的斑跡。水漬大多數是因氣候條件、保存環境、溫濕度的不當,導致古籍受潮、受濕而造成的。主要特征表現為古籍表面出現成片的水印,部分伴有字跡洇開、模糊的現象。而墨水、茶水、人體汗液等留下的污漬則會遮蓋文字,影響閱讀,甚至會引起紙張的酸化。
02蟲蛀
蟲蛀是各種食書害蟲對古籍造成的損害,大多表現為書葉上出現圓形或者曲線蛀洞。有的蛀洞從書的首葉貫穿到最后一葉,蛀洞中往往還留有蟲卵、蛀蟲的排泄物或分泌物。
03鼠噬
相對于蟲蛀,老鼠的啃噬顯得更加“暴力”。輕則古籍四周輕微缺損,重則可將半部古籍盡數嚙食,致使古籍內容嚴重缺失。
04絮化
古籍的絮化是因為在流通過程中收到過度摩擦而造成的。絮化的古籍紙張蓬松似棉絮,極度脆弱,不僅無法翻頁閱讀,修復的時候也極其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