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微課|“紫玉金砂”——紫砂壺介紹(壹)
紫砂陶藝是我國陶瓷藝術中的一朵奇葩,是一門點石成金的藝術,一門化腐朽為神奇的絕技。宜興制陶歷史,源于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考古發掘的資料表明,從五千年前的馬家浜文化到四千年前的良渚文化,從漢魏六朝到唐宋元明清,宜興都有相應的陶瓷器或窯址發現,這說明宜興地區的陶瓷生產,數千年來綿延不絕。到了明代,當地匠人有意識地使用紫砂泥來制陶,并創造性地使用打身筒和鑲身筒的手法來成型,紫砂陶器正式出現,同時也標志著中國陶藝發展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境界。
壹泥料
宜興紫砂陶所用的泥原料有紫泥、綠泥(本山綠泥)和紅泥三種,統稱紫砂泥。其中,紫泥產于宜興市丁蜀鎮黃龍山,深藏在黃石巖下,夾存于甲泥礦層中。本山綠泥是紫泥與段泥的夾層,故紫泥和本山綠泥有“巖中巖,泥中泥”之稱。紅泥產于宜興市河埠朝莊村,是嫩泥礦底部的泥料,質堅如石。紫砂泥可塑性好,具有良好的工藝性能。只需將單一的泥料通過粉碎和澄練,就能夠成為制作紫砂陶半成品的泥原料。
紫泥
紅泥
綠泥
貳 實用性
紫砂壺是用于泡茶煮茶的。對于紫砂壺的性能“色香味皆蘊”過去早有定論,而且,科學機構也對砂壺的“暑月越宿不餿”一事,較砂壺與陶瓷做了詳細測試,的確證實了紫砂壺較陶瓷優越了許多,這一結論是基于紫砂原料的獨特性。紫砂壺實用性強,乃在于它具有比較高的氣孔率,使其具有透氣性好的優點。據《中國陶都史》第394頁記載:紫砂泥料“其特點是含鐵量比較高,紫砂器的顯微結構中存在大量的團聚狀”,它的氣孔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團聚內部的氣孔,另一種是包裹在團聚體周圍的氣孔群,且大部份屬于開口型氣孔,紫砂器良好的透氣性,可能與這種特有的顯微結構有關。據宜興陶瓷公司對各陶土的理化工藝性能測定,發現紫砂泥的氣孔率高達10%以上,因而又說明了透氣性好,這就是“泡茶色香味皆蘊”和“暑月夜宿不餿”的主要原因了。再則紫砂泥的焙燒溫度范圍大,1190℃到1270℃,這也是紫砂制品不滲漏,不老化,越使用越顯光潤的又一原因。以上均說明了,這種粉質細砂巖的紫砂土,是“宜陶宜壺”的最佳泥料,也是陶都宜興特有的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