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微課|“陶冶生活藝享人生”之釉下彩(壹)
時間: 2020年09月04日 瀏覽次數:
3679
釉下彩是瓷器釉彩裝飾的一種,又稱“窯彩”,是用色料(例如氧化鈷)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即半成品)上繪制各種紋飾,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淺色面釉,一次燒成。燒成后的圖案被一層透明的釉膜覆蓋在下邊,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顯得晶瑩透亮。由于高溫燒成,適應的色料不多,顏色變化極難掌握。釉下彩包括青花、釉里紅、釉下三彩、釉下五彩、釉下褐彩、褐綠彩等。
(燒制好的顏色參考)
釉下彩的歷史
釉下彩瓷的出現應追溯到漢末三國時期,不過當時只是以赫色顏料簡單地裝飾瓷器。真正的釉下彩繪瓷應出現在唐代,是唐代制瓷工藝的新成就之一。唐代的長沙銅官窯(下文稱長沙窯)即是我國釉下彩技藝的最早發源地,代表了這一時期湖南乃至全國陶瓷藝術的最高水平。
據考古材料證明,長沙窯大約創于初唐,盛于晚唐,五代末期開始衰落。長沙窯的陶瓷器極富藝術創造性,以氧化鐵、氧化銅為原料,施以青釉經燒制呈現出青釉褐彩的藝術風貌。長沙窯器物的種類多樣,繪畫內容豐富,還具有當時極罕見的瓷器書法藝術,這些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唐代長沙書畫藝術的特色和審美觀念。
(長沙窯唐代釉下彩)
隨著釉下彩的廣泛流行,青花瓷逐漸發展起來。到宋代,長沙窯漸漸衰落,江西的景德鎮成為了全國陶瓷生產的中心。迄今為止,我們能見到的宋青花只有從兩處塔基遺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都是在浙江出土,胎質較粗,胎色呈灰白色,青花顏色灰藍色或灰黑色,應該就是使用了浙江本地的鈷料,它們與唐青花并無直接的延續關系。
(唐青花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