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博新展|江南文脈系列之“云山柳岸——書畫中的江南風物特展”
展覽時間: 2022年9月15日(周四) - 11月19日(周六) 展覽地點: 無錫博物院中區三層展廳江南,以悠久而深厚的書畫傳統著稱于世,書界畫壇群英閃耀,大師輩出。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涌現出顧愷之、趙孟頫、王蒙、倪瓚、吳鎮、沈周、唐寅、文徵明、仇英、徐渭、陳淳、董其昌等歷代大家,他們或獨樹風流,或領軍畫壇,成就了江南書畫的輝煌。
“云山柳岸——書畫中的江南風物特展”,從無錫博物院院藏中國歷代書畫入手,以近60件套書畫作品,彰顯江南文化底蘊,呈現江南文脈傳承。在展覽中,觀眾朋友能于書畫中得見江南景觀、江南風物、江南流派,欣賞江南藝術,品味江南文化。
第一部分 煙雨樓臺
江南,山石斑斕,溪澗幽谷, 郁郁蔥蔥。江南云雨迷蒙的山色風光和歷史人文, 亦成為歷代書畫大家的精神歸屬,他們恣意揮灑,將峰巒疊嶂、亭臺樓閣融入畫中,其勢其質均打破真山真水的局限,靈活地表現出江南山巒、丘壑的地貌特點,達到可觀、可游的藝術境界,呈現著具有濃厚時代氣息和嶄新審美意識的獨特意境。
元 崔彥輔 虎阜晴嵐圖卷
縱20厘米,橫68厘米 無錫博物院藏
崔彥輔,一名彥輝,字遵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本圖純用水墨,多短筆皴擦與濃淡結合的點苔,筆墨線條松秀敦拙,少渲染;以清虛疏宕的風格描繪虎丘水鄉景物,十分相得。畫前引首為清人胡枚以玉箸篆書“虎阜晴嵐”四字,卷末依次為陸治、陸師道、錢穀、陸安道、文嘉等13人題跋。
明 唐寅 秋林獨步圖軸
縱55.5厘米,橫28.5厘米 無錫博物院藏
唐寅(1470—1523年),初字伯虎,后更子畏,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中年以后皈心佛乘,自號六如。這件《秋林獨步圖軸》幅上有近人吳湖帆于丙戌年(1946)題跋,稱唐伯虎四十歲以后的畫作雖宗李希古但一洗宋習,于峭勁中雜以柔和,融合了南北二宗的精奧,故別開生面。
明 董其昌 巖居圖卷
縱33厘米,橫135厘米 無錫博物院藏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號思白,又號香光居士,華亭(今上海松江)人。精于書畫鑒賞,富收藏。卷首有董其昌好友陳繼儒(1558—1639年)的題跋:“玄宰山水未嘗作長卷,此獨為履康寫巖居圖。虛和幽淡,真得意筆也。戴安道云:巖岫高則云霞之氣鮮,林藪深則簫茄之音清。履康度于此語無愧。陳繼儒題。”
第二部分 江湖休趣
江南,湖光茫茫,開闊蕩漾,碧波浩渺。畫中的一水兩岸、村落、平坡、漁舟、小橋、流泉,構筑成平和、寧靜、輕柔的江南景致,流露著超然物外、蕭疏恬淡的美與閑適逸邁的雅趣, 令人心曠神怡。對江南山水的無限熱愛是畫家藝術創作的動力之源,在他們看來,江南山水“輕風淡日總詩情,疏樹平皋俱畫筆”。
明 李流芳 亭皋木葉圖軸
縱78厘米,橫42.5厘米 無錫博物院藏
李流芳(1575—1629年),字長蘅,一字茂宰,號檀園、香海、古懷堂、滄庵,晚號慎娛居士、六浮道人,明代詩人、書畫家。詩文多寫景酬贈之作,風格清新自然。與唐時升、婁堅、程嘉燧合稱“嘉定四先生”。擅畫山水,學吳鎮、黃公望,峻爽流暢,為“畫中九友”之一,亦工書法,撰有《檀園集》。
清 華喦 山水圖冊
每開約縱23.5厘米,橫17.8厘米 無錫博物院藏
華喦(1682—1756年),字秋岳,號新羅山人、東園生、布衣生等,福建上杭人,清代畫家。此件圖冊共計16開,墨筆4開,設色12開,皆為山水小品。本冊總體風格簡略率脫,多用干筆淡墨,設色則淡雅清新,有清曠空靈之意境。構圖大多簡潔,刪繁就簡,以虛求實。
第三部分 春花秋月
江南,草木華滋,清潤秀美,明麗典雅。江南的四季,各有其美,如詩如畫;江南的繁華,炊煙裊裊,燈火萬家。長期生活在江南的歷代畫家,他們登山臨水,從自然山水中領悟四時朝暮、陰晴變幻,以靈妙之筆為自然作了真實的寫照;他們用心用情,勾勒出的生活場景,更是趣味盎然、生動活潑的別樣江南。
清 惲壽平 仙圃叢華圖軸
縱182.5厘米,橫73厘米 無錫博物院藏
惲壽平(1633—1690年),又名格,字正叔,號南田、白云外史等,武進(今江蘇常州)人。花鳥山水皆能,尤以花鳥著。其花鳥畫一洗前習畫法,遠師北宋徐崇嗣,繼承并發揚徐氏沒骨技法,為畫壇注入清新鮮活之氣,對后世花鳥畫的創作影響極大。本件作品繪秋季繁花爛漫之景,采用沒骨技法,細膩工整,明麗雅致。
清 華冠 行樂圖卷
縱41厘米,橫182.5厘米 無錫博物院藏
華冠是清中晚期的肖像畫家,原名慶冠,號吉崖,無錫縣人;工寫照,以白描擅長,窄幅徑寸,神氣畢肖;山水以淡遠勝,惜墨如金,非素交密友求之不易得也;游京師,名噪一時,最為皇六子所鑒賞,贈賚甚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