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博新展丨指間經緯——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藏南方少數民族織錦展
展覽時間: 2019年11月08日(周五) - 2020年2月09日(周日) 展覽地點: 無錫博物院展覽名稱:指間經緯——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藏南方少數民族織錦展
主辦單位:無錫博物院 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
時間:2019.11.8 — 2020.2.9
地點:無錫博物院西區二層展廳
在中國南方
世代生活著眾多心靈手巧的少數民族
他們勤勞、智慧
織造出各具特色、千姿百態的少數民族織錦
由無錫博物院、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聯合主辦的《指間經緯——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藏南方少數民族織錦精品展》將于11月8日正式開幕,展覽將展出壯族、苗族、傣族、土家族、毛南族等9個少數民族的織錦精品80余件(套),均是質地精良、色彩絢麗、紋樣獨特的少數民族織錦瑰寶。
讓我們沿著織錦的紋路,走進南方少數民族的經緯世界!
———部分展品搶先看———
壯族織繡補花背帶
壯錦,圖案生動,結構嚴謹,色彩斑斕,充滿熱烈、開朗的民族格調。壯錦被譽為“中國四大名錦”之一,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瑰寶,在明代就曾被列為貢品。2006年5月20日,壯族織錦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苗族鳳鳥紋織錦圍腰
苗錦,漢代即已出現,用經線作底,緯線起花,采用通經斷緯方法織造。經線多用自紡白紗,緯線多用各色絲絨或絲線。圖案多為小型幾何紋樣,結構嚴謹。色彩喜用桃紅、粉綠、湖藍、青紫等色,鮮明瑰麗。
傣族龜背紋對鳥紋錦
傣錦,以絲線或紗線制成,圖案有動物、花卉、幾何圖形等,多具有象征意義,如孔雀圖案象征吉祥,大象圖案象征五谷豐登。傣錦色調以棕、黑、白相間,鮮艷美麗,傣族人民常用來制作挎包、筒裙、被面、墊單、窗簾、手帕及某些宗教用品。
侗族龍鳳紋錦
侗錦的歷史,可上溯到漢末三國時期。侗錦用棉紗或絲線手工編織而成,名貴品種有魚鱗紋儂錦、鴨頭翠儂錦、郎茵錦等。有彩錦、素錦之分。彩錦常用紅、綠、黃、紫、藍諸色棉線織成,色彩繽紛,十分艷麗,圖案多幾何紋,中雜各色彩花、蝴蝶、鳥獸。素錦則在白底上以青線編織而就。
毛南族瓶花對鳳紋織錦
毛南錦在毛南語中被稱為“nalang”,意為“織出的花”,流傳于廣西環江一帶。毛南錦以棉、絲合織而成,是以棉線作經、彩色絲線為緯的提花織物,結實厚重,主要用作于被面、背帶、掛包、毯子等。錦面圖案多呈幾何形結構,紋樣有八角花、香爐花、畦螻花、鳳凰花等。
土家族六朵梅紋錦
土家錦,以棉線為經,以各種顏色的棉、毛、絲等纖維為緯,用斜形腰機以通經斷緯的方法手工挑織而成,彩緯滿鋪顯花。圖案有桌子花、椅子花、船花、荷葉花等100多種,后受漢族影響,發展出“鳳穿牡丹”、“鷺鷥踩花”、“野鹿含花”等花樣。土家錦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通常用作衣裙和“鋪蓋”(被面),俗稱“土花鋪蓋”。2006年5月20日,土家族織錦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價如金”
南方地區少數民族獨特的織錦藝術
是各族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歷史的長河中
在這塊土地上
各民族共融共生
用勤勞的雙手織造出燦爛似錦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