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博新展|風云三尺——春秋吳王僚劍特展
展覽時間: 2022年11月25日(周五) - 2023年6月04日(周日) 展覽地點: 無錫博物院一號展廳前言
回望春秋戰國,數百年連橫合縱,諸國間征伐不斷。時人或披甲揮戈,保家衛國;或執劍沙場,揚名天下。在那個群雄紛爭的時代,青銅鑄造工藝與冶煉技術取得了巨大進步,精美絕倫、馳名列國的吳越青銅兵器便是最好的見證物之一,“吳戈越劍”的美名更被人們所稱道。吳王僚劍來自兩千五百年前, 歷經歲月、飽經滄桑,卻劍鋒如故,光彩依舊,英氣猶在;其所承載的魅力彌久逾濃,于無聲處,似乎蘊藏著千言萬語,即將向我們訴說一段“劍與人”的傳奇往事。
一、名劍雄主
吳王僚(?—公元前515年),姬姓,名僚,又名州于,吳王馀昧之子。公元前527年,吳王馀昧去世,吳王僚繼位(公元前527年—公元前515年在位)。
公元前527年(吳王馀昧四年)正月,吳王馀昧去世,依照吳王壽夢遺命,兄終弟及,當立弟季札。但季札避讓,逃位離開。吳人認為季子逃避王位,馀昧之子應當繼位,于是馀昧之子僚被擁立為吳王,是為吳王僚。
《史記·卷三十一·吳太伯世家第一》
二、劍似流星
春秋 吳王僚劍 長41 , 寬2.8 , 厚0.7 無錫博物院藏
劍整體呈窄長扁條形,扁莖無格,無首,莖、身相連處為斜折肩。前鋒尖銳,兩刃近鋒處略呈弧形內收,向后漸寬。劍身中線起脊,直通莖端。莖作梯形,近首處最窄。莖上一穿,位于中部略近折肩處。除莖與兩刃外,劍兩面通身飾有斜“王”字形暗紋。兩縱近脊處有銘文12字:
吳王僚劍銘文考釋
三、劍芒再現
為了更好的保護文物,無錫博物院將吳王僚劍送往上海博物館文保中心,應用X-CT設備、XRF-XRD聯用分析系統、光學顯微鏡對吳王僚劍的保存狀況、內部連接結構、表面成分、表面銘文制作痕跡等進行了無損分析。幸然,我們得以將分析數據與吳王僚劍文物本體進行對話,在展示文物外觀的同時,觀眾亦能夠目睹文物的內部結構,發現吳王僚劍更加真實的另一面。
吳王僚劍X-CT檢測
通過無損分析的數據可知,吳王僚劍劍身外部是一層致密的氧化層,將基體包裹在內部。基體內并不是完好的金屬,而是形成了蜂孔狀,這或是表明基體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均勻腐蝕,可能是某類合金相首先受到了侵蝕。劍銘清晰,在致密氧化層上,深度約0.25mm,整體均勻,與表面顯微觀察為非刻制的結論一致。
從顯微照片及3D合成照片觀察字口痕跡,12字銘文判斷為非刻劃而成,字口內未見嵌金現象,肉眼所見黃色部分實為土質。劍表的“王”字紋與劍體齊平,反應了其表面處理時的溫度和時間與通常認為的吳越劍菱形紋有所不同。
春秋 吳王僚劍 CT圖
吳王僚劍顯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