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博展覽|小大由之——尋覓“寄暢”之美
展覽時間: 2021年12月25日(周六) - 2022年3月01日(周二) 展覽地點: 無錫博物院程及美術館展覽名稱:小大由之——寄暢園記
展覽時間:2021.12.25—2022.3.1(延期至4月3日)
展覽地點:無錫博物院程及美術館(無錫市濱湖區蠡湖大道500號)
開幕時間:2021.12.25 14:30
前 言
具有490年歷史的寄暢園是江南園林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作為多種門類的藝術創作的靈感來源,本次展覽將以寄暢園為題眼,邀請藝術家在無錫程及美術館再現一個微縮的園林世界。
寄暢園作為一個人造的園林世界,既是游走觀園的具體空間,也在更大尺度上,與其周圍的錫山、惠山、映山湖發生著緊密互動。在園林之中,八音澗、錦匯漪、知魚檻、七星橋等小品則小中見大,在一個有限的人造世界中,創造出一波三折的妙趣。
由此,本次展覽將以園林之中的尺度為靈感,通過時間的、空間的和再現的園林,結合空間裝置、繪畫、攝影等多種表現媒介,呈現出一座想象中的園林。
時間中的園林
流動的時間承載著園林與人的共同變化。我們選擇了一些能夠代表時間的園林圖像,在記憶中回味園林曾經的氣息。
此組圖片是游客在寄暢園各處景點所拍攝的旅游紀念照,每組照片兩兩對照,分別為曾經的游園影像和如今在園林同一位置擺拍的照片。
游客《流動的時間》
再現中的園林
藝術家通過作品對園林進行解讀和理解,以多元的藝術表現形式再現園林,思考與探討園林精神與現代生活的關系與距離。
陳行曄的版畫將寄暢園的主景知魚檻置于書本頁面中,細膩的景致刻繪與黑白復古色調體現著藝術家的精巧構思。
● 陳行曄《舊日秋文》水印木刻 72*108cm
王俊以大畫幅黑白膠片相機拍攝寄暢園的細節,將細膩的詩意情感融入多層的灰階變化之中,表現園林靜態安詳與靜謐。
● 王俊《景物四時》
顧大可將寄暢園的著名景點的詩文與圖像篆刻在印石上,并將圖文制作成一架畫屏。試圖進行篆刻藝術的創新性嘗試。
● 顧大可《寄暢園二十八景》篆刻畫屏
劉昊的這件作品取自明代宋懋晉《寄暢園五十景》中的“曲澗”,藝術家將堅硬的材質賦予了柔軟的波瀾,并借助照明投射出云水影像。
● 劉昊《曲澗》
冼東文的園林水彩作品靜謐淡雅,對于園林的日常繪畫記錄已經成為他的生活調節器。
● 冼東文《園影》系列紙本水彩 14*19cm
空間中的園林
園林的空間曲徑通幽,以小見大,富于變化。我們邀請藝術家從各自擅長的材料媒介出發創作富于想象的作品,以特殊的視角闡釋者園林物理空間和圖像空間的多樣變化。
史金淞長期關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形象符號,以特殊的材質和宏偉的尺度富于作品深邃的歷史基調和抽象表達,此次展出的裝置作品體現了藝術家對生命、自然、永恒等問題的思考。
● 史金淞《脫胎換骨》
戈子馀的作品強調平面肌理的重塑,這次展出的作品以水的波紋為元素,看似平面的作品卻蘊含著機器般雕琢的痕跡。
● 戈子馀裝置《倒影》 180cm×180cm
劉昊以金屬銅片模擬太湖石的形態分布在展廳內,內置揚聲器,采集八音澗的水流聲,呈現疊石意象的聲音裝置。
● 劉昊《八音》
張小黎用類似樂高玩具般的表現形式替代了明清繪畫中的皴法,以繪制山水圖卷,形成頗具趣味性的視覺效果,而山水元園林題材繪畫亦在新的表現手法中獲得新生。
● 張小黎《臨沈周水墨山水圖卷》紙本水墨 25*393cm
簫文亮近期的創作逐漸將水墨園林與雕塑相結合。展現個人對園林精神的理解和創造。
● 蕭文亮《銀鹽——園》
章歲青將各種具象的形態如超現實主義版融入復雜的構圖中,作品體現藝術家對當今快節奏地現代生活的反思。
● 章歲青《都市夢魘》油畫 180*120cm
王有為擅長在生宣紙上繪畫太湖石,湖石形態各異,蘊含生機。
● 王有為《石雨》系列紙本水墨
陳行曄與張健合作的攝影棚以園林照片為背景,形成一個復古打卡區域。
● 陳行曄張健《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