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博新展|初音——世界口弦文化藝術展
展覽時間: 2021年9月30日(周四) - 12月19日(周日) 展覽地點: 無錫博物院中區三層展廳展覽安排:
展覽名稱:“初音——世界口弦文化藝術展”
展覽時間:2021年9月30日—12月19日
展覽地點:無錫博物院中區三層展廳
主辦單位:中國民族博物館 無錫博物院
內容介紹:
口弦是一種具有胚胎型意義的、最為原始的泛音古樂器。在中國古代音樂文化系統中,具有抒情、通神、伴舞乃至話語的功能,是中國古代頗具詩性的樂器之一。《魏書?樂志》載:“女媧之簧,隨感而作,其用稍廣”,其中的“簧”就是我們所說的口弦,從記載中可得知口弦文化起源的久遠。
本次展出的200余件口弦來自全球50余個國家百余個民族。本展覽以出土口弦(口簧)為歷史線索,呈現其早期的萌芽狀態及發展衍變的痕跡。通過音視頻、動畫等多媒體手段,深度解析口弦的制作工藝及演奏特征。將其本身附著的文化功能、文化表達等信息以獨特的表現形式,帶您了解全球50余個國家百余個民族的口弦實物與多姿多彩的文化樣態。
展品簡介:
圖例1:云南納西族象形文字“口簧”
或
“女媧作簧” (《世本》載)體現了我國早在母系氏族時期就有“簧”的記錄。出土的漢代磚畫或絹畫中伏羲女媧合二為一的造型,人形蛇軀,兩尾緊緊相交纏繞。各持一簧一笙,寓有陰陽交合之意,統攝天地人之道。與現代婚禮中被褥、枕頭里放棗和花生之“生”的繁衍寓意相通。《詩經?小雅?鹿鳴》云:“吹笙吹簧… …”,笙與簧在這里包含著一種原始的巫術情感,是先民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圖例2:伏羲與女媧圖
“簧”自先秦至晉逐漸成為貴族及文人雅士的心愛之物,也是音樂文化發展的一個必然。據《三輔黃圖》卷三《建章宮》:鼓簧宮,《漢宮闕疏》載:“鼓簧宮周匝一百三十步,在建章宮西北。”足見簧在漢代不僅流行,更體現了其在社會中的位置。和林格爾壁畫墓反映了漢代宮廷演奏口簧的情況。
圖例3:和林格爾壁畫墓線描圖
中國民族博物館收藏一枚西漢未央宮遺址馬蹄形金屬一體口簧,經碳14科學檢測為純鐵打制,簧舌與框體無焊接點,是目前世界范圍內已知唯一一件金屬一體簧。
圖例4: 西漢長安未央宮遺址口簧
學者莫爾吉胡對口弦文化的研究認為,口弦是遠古人類第一彈撥樂器,具有胚胎型意義。在人的聽覺神經里埋下了對音的美感情趣及對音與音之間的距離美感,為人類聽覺意識種下音的邏輯思維種子,堪稱人類樂音的“初音”。
口弦作為一種“世界性”的民族樂器,是人類覺悟和智慧的發現,保留著原始社會古風遺俗文化形態,彈出了人類音樂文明的第一道曙光,以原生態與次生態并存的格局證明了文化傳播的力量,有著包容因時空、地域、種族等所產生隔閡的強大力量,映射出世界各民族的社會生活面貌,是世界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
9.30,讓我們相約錫博,
共同聆聽這最初的音樂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