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博新展|鳳飛于錫——玉飛鳳的故事
展覽時間: 2021年10月01日(周五) - 2022年1月05日(周三) 展覽地點: 無錫博物院一號展廳展覽名稱:鳳飛于錫——玉飛鳳的故事
展覽時間:2021年10月1日—2022年1月5日
展覽地點:無錫博物院一號展廳
吳越韶華,無錫為端。
如果說“泰伯奔吳”肇立了錫邑尚德崇禮的文脈基調,那作為城市徽標的玉飛鳳則深深鐫刻上地域文化中“德”“禮”之烙印,具化為文象傳承的經典符號。
玉飛鳳出土于無錫新吳區鴻山邱承墩戰國貴族墓,幾千年來鳳凰一直被視為中華民族的主要圖騰,寓意神瑞祥和、高潔吉美,同時玉石又是“比德于玉”的君子之象,二者完美融合于玉飛鳳一體,彰顯了無錫非凡的城市文化特質與審美風尚。
時空千載,光轉之瞬。玉飛鳳——這吳越煙雨的風物在吉光片羽間,與無錫尚德崇禮、靈秀精巧的城市氣度一脈相承,昭示著這一方江南盛地在未來祥瑞騰飛的蓬勃生機。
玉飛鳳 3.2cm× 2.6cm×0.5cm
(邱承墩出土)
鳳體受沁為白色,頭頂華冠,額有一紅色圓斑,勾喙長尾,體態飽滿,呈展翅欲飛狀,正反兩面均陰刻細密的羽片。鳳凰形象婉轉生動、簡潔自然,飄逸與力量定格于一瞬,顯示出2500年前無錫先民已具有不凡的藝術審美和實踐創造。
邱承墩遺址
現場發掘情況
龍形玉璜
(邱承墩出土)
青瓷樂器
(邱承墩出土)
邱承墩戰國墓作為無錫地區近年來最為重大的考古發現,早年雖經盜掘,但仍出土了玉器、原始青瓷、琉璃器等1098件珍貴隨葬器物。受當時禮制影響,玉飛鳳系墓主生前實用之物,為佩戴玉璜、玉璧等正佩時的間隔,用以突顯主人較高的身份等級。在戰國墓葬地層之下,還發現了良渚時期的文化遺跡,亦出土了玉琮、玉璧、玉鉞等高規格玉器。而玉飛鳳所用的陰紋線刻與減地浮雕技法具有良渚玉器的遺風,其紋飾與造型完美呈現了錫城先民治玉工藝與鳳鳥崇信的卓越傳承。
中國古代玉鳳
中華民族有著幾千年鳳紋圖騰崇拜的歷史,在我國出土和傳世的古玉器物中,鳳紋也是常見紋飾之一,現今發現最早鳳形玉器為新石器時代的石家河文化玉鳳,距今約4500年。典籍《爾雅》中記載鳳凰為“雞頭、蛇頸、燕頷、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而在時光長河中玉鳳形象歷有衍變。
“鳳飛于錫——玉飛鳳的故事”是無錫博物院“國寶展廳”首年展,首展展出無錫本地域最具識別度的出土文物——玉飛鳳,重在突出一號展廳首年展的無錫元素及區域文化屬性,傳承無錫城市精神內在精華,提升城市文化辨識度。
10月1日,期待你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