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博新展丨絲綢之路上的神秘王國——西夏文物精品展
展覽時間: 2018年11月03日(周六) - 2019年1月06日(周日) 展覽地點: 無錫博物院西區二層臨展廳錫博新展丨絲綢之路上的神秘王國——西夏文物精品展
展覽:絲綢之路上的神秘王國——西夏文物精品展
主辦: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 無錫博物院
時間:2018年11月3日——2019年1月6日
地點:無錫博物院西區二層臨展廳
由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無錫博物院主辦的《絲綢之路上的神秘王國——西夏文物精品展》將于11月3日正式開幕。本次展覽主要集中了寧夏回族自治區自建國以來考古發掘的西夏文物精品一百余件套,通過對西夏文字、西夏工藝、西夏佛教、西夏建筑等方面的展示,讓我們領略西夏——這個絲綢之路上的神秘王國所創造的燦爛而獨特的文明。展覽將持續至明年1月6日。
西夏王朝,公元1038年由黨項族建立,軍力強勁,立國于西陲,雄霸于河朔。其鼎盛時期疆域“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前期與宋、遼鼎立,后期與南宋、金對峙,共經十主,歷時189年。近兩個世紀的繁榮昌盛,它經歷了金戈鐵馬,戰火紛飛,力主文教,發展經濟,創造了輝煌的功業和燦爛的文化。
公元1227年,西夏被蒙古所滅,文物、典籍等都遭到毀滅性的破壞,曾經盛極一時的西夏王朝被逐漸掩埋在歷史的塵沙之中,成為鮮為人知的“神秘古國”。20世紀以來,凝聚了西夏人智慧和才干、展現了西夏人物質和精神生活的各類文獻、文物被大量發現,使獨具魅力的西夏文化在人們的視野中逐漸清晰起來。氣勢恢弘的佛教建筑、精湛超群的石雕技藝、方正繁縟的西夏文字、美輪美奐的金屬制品,都是對黨項民族自身文化傳統的記憶,也是對漢藏民族文化豐厚底蘊的又一有力詮釋。
部分展品搶先看
西夏文殘碑
此塊殘碑由砂巖雕鑿,陰刻楷書,所刻碑文筆畫勻稱,刀法工整,字形繁復,撇捺筆較多,筆力遒勁厚重,點劃穿插有序,構字和運筆十分講究,是不可多得的西夏書法藝術珍品。
西夏文字多為比較工整的楷書,大概是借鑒了唐代成熟的楷書風格。
西夏文佛經《吉祥遍至口和本續》
木活字印本,通篇筆畫流暢,印制精良,具有木活字版印本特點,與泥活字版有明顯區別。1996年11月6日據文化部組織鑒定委員會鑒定,該文物是迄今世界上發現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它將木活字的發明和使用時間提早了一個朝代,對研究中國印刷史和古代活字印刷技藝具有重大價值。
印嬰戲蓮紋絹
西夏建國后,朝廷專門設立“織絹院”和“繡院”等,管理棉、麻和絲紡織業的生產,能生產出絹、紗、羅、綺、綾、錦、緙絲和刺繡等許多精美的絲織品,這件絹制品是西夏絲織業發展到一定水平的極好見證。
黑釉剔刻牡丹花四系扁壺
黨項民族長期生活于馬背之上,能耐寒暑饑渴,長于騎射,而扁壺體態輕盈,形狀非常適合在馬背或駝背上吊掛攜帶,為西夏人所喜歡的用具,扁壺可能由游牧民族盛水的皮囊演變而來。
鎏金寒山銅造像
青銅鑄造,實心,通體鎏金。
寒山,又名寒山子,是唐初隱居于浙江天臺山的一位奇士。《全唐詩》收有他的詩文三百余首,其詩文樸實自然,禪意深邃,風格獨特。《五燈會元》載其為人不拘小節,放浪形骸,稱得上是維摩詰式的出世高士,在佛教禪宗史、中國文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彩繪泥塑羅漢像
此像體態豐滿,神態怡然,形神兼備,紋飾線條流暢,技法運用純熟。
綠琉璃屋脊獸
口大張呈90度,舌卷起成“S”狀,兩角豎起,兩耳直立于后,造型夸張,極富動感。在西夏陵歷次的調查、發掘中,采集和出土的文物數以千萬計,其中建筑構件數量最多,它是一個時代建筑技術水平的重要標志。
想探究神秘的西夏王朝文明史嗎?想親眼目睹古絲綢之路上見證中西文化交流的遺跡遺物嗎?走進無錫博物院《絲綢之路上的神秘王國——西夏文物精品展》,你將聆聽到獨特、厚重、悠遠的塞上古韻之音,體驗到與眾不同的歷史文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