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心石面——上海博物館、無錫博物院藏明清文人篆刻特展》
展覽時間: 2016年10月29日(周六) - 2017年2月19日(周日) 展覽地點: 無錫博物院西區二層臨展廳由上海博物館、無錫博物院聯合主辦的《云心石面——上海博物館、無錫博物院藏明清文人篆刻特展》將于10月29日在無錫博物院西區二層臨展廳隆重展出。此次特展全面系統地展示了明清流派印的發展過程,更融入了無錫地域文化的特征。展出的印章作品,主要包括上海博物館藏明清流派印和無錫博物院藏明代顧林墓出土的一組明代流派印,共計156件。本次展覽將持續至2017年2月19日。
展覽安排:
展覽名稱:《云心石面——上海博物館、無錫博物院藏明清文人篆刻特展》
主辦單位:上海博物館、無錫博物院
中國古代璽印的出現,可以上溯至商代。印者,信也,印章的主要功能就是示信,隨著佩印風氣的形成,吉語印、肖形印等彰顯審美功能的多種印式逐漸盛行。唐宋元時期文人用印功能擴大,漸成體系,但中國印章出現新的發展方向。明代中葉以后,石章應用漸盛,便利了文人獨立完成創作,篆刻成為新的藝術樣式。
文人寄情金石,使篆刻逐漸脫離實用功能,重在抒情寫意,向著藝術化方向發展。以文彭為代表的文人群體推動風氣,一時風從者眾,繼而衍為流派。明代晚期的文人篆刻家大都受到文彭的影響,后人以文彭為首的吳門派、何震為首的雪漁派和蘇宣為首的泗水派,尊為開風氣之先的早期流派,文人篆刻進入盛期。明末汪關,清初程邃、林皋、許容等亦各創新風,形成新的流派。清中期的丁敬、鄧石如奇峰突起,浙派、鄧派從者如云,印風播及南北。高鳳翰、高翔、巴慰祖、鞠履厚、喬林等一批區域性名家活躍于印壇,揚州、云間、齊魯印人群體各呈風貌,派系繁多,爭奇斗艷。晚清印人除傳承浙、鄧二派印風以外,亦受金石學振興的影響,取資廣泛。吳讓之師法鄧派而面目一新,趙之謙、徐三庚融鄧、浙二家而自出機杼,黃士陵獨立黟山派,印壇千峰競秀。印人張揚個性的理念更為自覺,文人篆刻藝術的發展進入新的階段,對近現代中國篆刻藝術的影響極為深刻。
此次展出的印章實物,除上海博物館藏明清文人篆刻作品以外,另有無錫博物院藏明代顧林墓、錫山區文管會藏明代華師伊墓出土的兩組印章,均為首次面世。上海博物館藏明清篆刻作品中,有相當一部分為無錫籍近代實業家華篤安先生和毛明芬女士捐贈。華氏為無錫望族,元代華幼武,明代華夏、華云、華叔陽,清代華翼綸,近代華繹之等,素有雅好收藏之傳統。此次展出也是華篤安舊藏首次回歸故里,觀眾在品味明清篆刻藝術魅力的同時,亦可從中感受到收藏、捐贈者的文化情懷,以及無錫華氏悠久深厚的家族文化傳承。
文彭刻 畫隱、梁袠刻 東山草堂珍玩 兩面章
喬林刻 何可一日無此君 竹根章
蘇宣刻 顧林之印 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