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博新展|與古為新——錫博2020藝術新空間特展
展覽時間: 2020年5月18日(周一) - 10月08日(周四) 展覽地點: 無錫博物院中區二層展廳展覽名稱:與古為新——錫博2020藝術新空間特展
主辦單位:無錫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
承辦單位:無錫博物院
展出時間:2020.05.18—10.08
展覽地點:無錫博物院中區二層展廳
背景:2019年初,無錫博物院啟動首屆“錫博英才行動”青年人才資助計劃,活動自開展以來得到社會各界的積極響應和踴躍參加,經評選,最終有五位青年藝術家和五位青年學者成功入圍。
此次展覽是對入圍青年藝術家和青年學者們創作成果的集中展示。這些成果主要依托于無錫博物院藏文物資源而產生,題材豐富,形式多樣,極具時代特色。青年藝術家們的創作成果,是以無錫古街、山水園林、大運河為主題,以中國畫、油畫、壁畫為表現形式的藝術作品;而青年學者們則提交了相關主題的研究專論。配合這些創作成果,我們從院藏精品中遴選出和創作主題相關的部分文物,并輔以與研究成果相關的文創產品,一并呈現給觀眾。這些展品融古匯今于一堂,使人既可從中領略歷史悠久的江南文脈,又可窺見江南文脈在賡續綿延中的傳承創新。
與古為新,就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最好傳承。
展覽主分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為藝術創作類:
學古融通
在中國傳統山水畫的空間關系中,有“可游可居”、“移步換景”的特點,觀賞者可步入畫中游覽,按照畫家所預設的游覽路線,不斷地想象自己處在畫面中景物的某個位置,山水畫之"游"在視線的不斷切換過程之中充分體現出來。
現代 蔡光甫 紙本設色
《無錫古運河皋橋圖軸》
王夢晗:《新時代下的錫城古運河》
王夢晗 《西水墩》
作者說:“我的童年在水鄉度過。陽臺的窗戶一拉開,曬的被子下面就是運河;每個暑假的早上,外公外婆提溜著我穿過弄堂,捻著運河走一段路,去早鍛煉;學畫畫的時候,老師家住吳橋,我在橋下來來回回,看著運輸船隊的東往西來。運河兩岸的房子愈發的高了,兩岸的人聲亦愈發熙攘,不變的是這條運河依舊,扮演著錫城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師古出新:青年畫家顧真真在史料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實地考察,繼承傳統的工筆畫法,重現園詩中所提及到,而圖冊中未收錄的松布、含星瀨、迥梁、疏峰館四景。青年畫家顏有為,在研究藏品和實地考察的基礎上,以《西林園景圖》之二《遯谷》為藍本,并取西林之土壤作畫。
明 張復 《西林園景圖冊》
顧真真:《基于<西林園景圖>研究下的無錫園林繪畫創作》
顧真真《含星瀨》
作者說:“根據無錫博物院現存之十六景,經研究發現,其中有部分景色中出現了另外一景的相關畫面,兩者可以互相印證,從而獲得各景之間的位置關系……我專程多次赴無錫東郊的膠山實地考察,四百多年滄桑變化,雖然西林園建筑早已無舊綜可循,所幸膠山的山體沒有什么大的改變,根據對《西林園景圖》及相關史料的研究,還能基本判斷出當年的大致位置和基本格局。”
顏有為:《<西林園景圖>綜合材料壁畫再創作》
顏有為《遯谷新解》
“采用泥土與沙子混合,沙子采用120目125微米的細沙,泥土挖取自明代西林園所在地錫山區安鎮附近,今月曾經照古人,四百多年來那片土地上的泥土沒有改變過,使用無錫本地泥土繪制無錫本地明代繪畫作品,也很有意義。”
穿越古今:
文徵明蕉石鳴琴圖軸(局部)
韓晶:《文徵明<蕉石鳴琴圖>油畫新構》
韓晶《蕉石鳴琴圖新解》
“以無錫博物院明代書畫藏品文徵明《蕉石鳴琴圖軸》為創作藍本,以油畫形式進行圖式解構。初擬畫面尺幅遵照原作縱橫比列,適當擴大,布面油畫。以原畫為主要線索,全身像構圖。人物以當下年輕人讀書狀態為主體,背景保留原畫芭蕉、太湖石等物象元素。對于取材和構想,一方面圍繞無錫博物院優秀藏品為主,本身帶有某些基礎性的優勢,弘揚無錫博物院藏品的社會視覺效應。”
融匯中西:“融匯中西”的藝術思想,曾經影響了中國近一個世紀的美術發展。吳冠中則是這一藝術思想的堅定捍衛者和實踐者。他在油畫藝術創作中植入水墨元素,又在水墨中融入西方現代繪畫的造型觀念,在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里探索,將東西方藝術的營養混合在一起,從而營造出一種新的境界,建立起一種新的東方美學趣味。
李建鵬:《吳門故地》
李建鵬《吳門故地》
青年畫家李建鵬此次創作項目《吳門故地》選取吳地——無錫本地江南地域特色的白墻黑瓦民居街巷為主題,在畫面布局及藝術表現語言營造上強調東方形式美學,基于吳冠中先生提出的“形式美”繪畫美學基礎上深入實踐東方美學精神。
第二部分:學術研究類
王拓:晚明宜興紫砂與金屬器型之親緣關系研究——以無錫博物院藏明代出土紫砂器等為例
清邵景南制陳曼生刻井欄紫砂壺
無錫博物院紫砂器收藏頗豐,青年學者王拓以無錫博物院藏明清時期的出土紫砂壺為例,結合史料,讓我們了解到,紫砂初創期及其發展過程中與銅、錫類金屬器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影響關系。但是,紫砂器型的發展并沒有止于模仿,而是在此基礎上結合功能和時代的審美需求不斷進行改良和創新。
任寶龍:明代錫山秦氏家族的文化交游----以“竹爐新詠”為中心
明 丁云鵬煮茶圖軸(局部)
成化丙申(1476)年秦氏家族興起 “竹爐新詠”的文會雅集,名震一時。此次以惠山竹茶爐為核心的茶事集會凝聚詩、書、畫、泉、茶、器等多樣文化的交匯融合,是秦氏文化交游史上的典范,亦成為明代無錫本邑著名的地域文化符號。青年學者任寶龍此文即以“竹爐新詠”為中心,籍此探討秦氏雅集文會盛況,從中可窺彼時秦氏家族文化交游特點以及對家族文化繁榮的深遠影響。
王昱東:無錫惠山泥人傳統紋飾的數字化保護與修復研究——以錫博藏品《蟠桃會》為例
吉祥紋樣是中國傳統裝飾藝術中的重要部分,是民族心理的吉祥觀念所形成的藝術形式。《蟠桃會》這尊現藏無錫博物院的泥塑作品,是現存最早的惠山泥人作品,該作品所塑造的人物眾多,各路神仙云集,在這些泥人神仙的服飾紋飾圖案中,吉祥紋樣的運用極為廣泛。
青年學者王昱東此文不僅對《蟠桃會》的三角形構圖形式以及二十四位神仙人物的角色造型、服裝配飾、動態等特征進行了分析,更重要的是對典型代表人物身上服飾的傳統吉祥紋樣進行了具體逐一分析,釋讀了惠山泥人手捏戲文中吉祥紋飾的象征意義,并闡述了其基本運用手法,為后期紋飾的數字化采集與修復再運用提供了理論支撐。
陳香:無錫博物院兒童文創產品設計研究
無錫江南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陳香從語義學、語構學、語用學三個維度對無錫博物院藏文物,以及現有文創產品進行分析,提取地域特色文化符號融入現代社會生活所需的文創產品設計中。總結出基于符號學理論的產品設計方法要素,提出一種符合地域性文化應用方式的文創產品設計策略,即“提取語義-解剖語構-改善語用”,以達成博物館文創產品內容創新、功能創新以及設計創新,并以無錫博物院泥人阿福阿喜元素為例導出產品設計,為地方性文創產品的設計提供參考與借鑒。
現代王瑞華塑、呂君彩仿明阿福阿喜
張嘯:從無錫博物院藏《大眾報》《東進報》考察1941年前后蘇南東路抗戰
青年學者張嘯以無錫博物院藏《大眾報》和《東進報》為研究對象,從《大眾報》《東進報》的出版背景和基本情況出發,分析1940年到1941年蘇南東路抗日根據地的建設發展概貌,結合兩份報紙的內容梳理了東路地區抗日宣傳的基本情況和特點,并專辟一章對東路抗日游擊戰作了解讀。讓珍貴的報紙資料“活起來”,也是保護和傳播先輩留下的豐厚的革命遺產,更是一種傳承與創新。
《東進報》部隊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