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微課|放風箏,你準備好了嗎?
活動時間: 2020年4月30日(周四)15:05- 5月7日(周四)15:06
活動地點:
已結束
詳細介紹
五月大地春暖花開,
鶯歌燕舞,正是放風箏的好時候,
那你了解風箏嗎?
風箏發明于春秋時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相傳墨翟(墨子,墨家學派創始人)以木頭制成木鳥,研制3年而成,后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進而演變成今日的多線風箏。在現在看來,風箏是用來娛樂的,但在以前,風箏的用途不止于此,一起來看看吧。
一、四面楚歌中的風箏
公元前190年,楚漢相爭,韓信在攻打未央宮時,便利用風箏測量未央宮下面的地道的距離。
“四面楚歌”大家都知道吧,垓下之戰時,項羽的軍隊被劉邦的軍隊圍困,韓信派人用牛皮作風箏,上敷竹笛,迎風作響漢軍配合笛聲,唱起楚歌,渙散了楚軍士氣,這便是“四面楚歌”的故事,同樣用到了風箏。
二、風箏之趣
唐代建立后,曾經一直被用于軍事上的紙鳶,隨著傳統節日清明的興起,用途上有了新的轉折,開始向民間娛樂型轉化。
明代是中國風箏的鼎盛時期,不管是在大小、樣式還是扎制技術上都有了超越之前的巨大進步。我們所熟悉的風箏就是在這一時期成型的。
那風箏上要畫什么圖案,蝴蝶?龍?小花小草?都不是,本次小編帶大家來認識一下貘,相傳貘可以避瘟,我們將貘畫在風箏上,也是有辟邪之意。另外,貘并不是憑空捏造的。
在無錫博物院有這樣一件文物,從正面看呈四曲海棠形,中空,正面捶制出較小的海棠形凸紋,中間是一個高浮雕的動物,這個動物較為奇特,是中國古代曾經存活過的一種野獸,叫做貘,唐朝的時候人們就認為貘能夠避瘟辟邪。
你見過真實的貘嗎?比較一下和我們金帶扣上的貘有什么不同呢?
別看貘長得不好看,人家可是瑞獸,這次,我們把金帶扣上的貘帶上天啦,看看Q版的貘可不可愛呀,一起來看看制作過程吧。
還有抱奶瓶的貘哦,是不是也很可愛呢?